先进陶瓷

  • 泡沫SiC基结构化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多相催化中的应用进展

    李恺;刘锦轩;王志崇;张小娜;宋福生;万德田;李月明;

    泡沫SiC陶瓷因具有高导热性、耐腐蚀、抗氧化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其作为结构化催化剂载体展现出了优异的传热传质效率。综述了泡沫SiC基结构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进展。介绍了泡沫SiC载体上不同的涂层制备技术和活性组分负载方法,重点讨论了泡沫SiC基结构化催化剂在气固催化反应、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环境净化和生物质转化等领域的催化反应及其工程强化应用。

    2025年02期 v.61;No.43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2K]
  • Ga掺杂对Mn铁氧体结构和高频磁性能的影响

    李苏豫;雷国莉;颜冲;李冬云;葛洪良;

    采用传统固相法成功合成出了尖晶石型Mn(GaFe)_2O_4铁氧体。结果表明,当主要组成在Fe_2O_3=57.3-x mol%,MnO=42.7 mol%,Ga_2O_3=x mol%(0.0≤x≤3.0)范围时,Ga~(3+)的引入会减小晶格常数,促进晶粒生长的均匀化和材料致密化。高频磁性能测试发现,Ga的加入和变化对材料初始磁导率影响很小,但饱和磁通密度会随着Ga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当Ga含量为2 mol%时,材料高频损耗最低,约为170 kW/m~3(1 MHz、50 mT、100℃)。说明适量Ga掺杂可以有效降低Mn铁氧体高频损耗,为实现软磁铁氧体高频低损耗性能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25年02期 v.61;No.435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5K]
  • 木质衍生SiC基定型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制备及储热稳定性研究

    裴天宇;徐照芸;武金龙;何炼杰;

    以市售榉木及工业晶体硅片切割废料为原料,采用液相渗硅工艺成功制备了气孔率为51.4%且遗传榉木孔胞结构的木材陶瓷。分别以石蜡和聚乙二醇为相变材料,成功制备碳化硅/石蜡复合相变材料和碳化硅/聚乙二醇复合相变材料。对复合相变材料储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iC/PW复合相变材料具有56.51 J/g的相变潜热,导热系数为56.217 W/(m·K);SiC/PEG复合相变材料具有34.79 J/g的相变潜热,导热系数为53.216W/(m·K),具备良好的储热性能和导热系数,解决单一石蜡或聚乙二醇作为相变材料热传导性差的问题。

    2025年02期 v.61;No.435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6K]
  • BST-BMN陶瓷两步法烧结制备及其储能性能研究

    王挺;刘旺华;王晓玲;林贝承;陈利帆;

    钛酸锶钡基陶瓷具有介电常数大、介电损耗小等优点,有望应用于电介质电容器领域,但采用传统固相法所制备的陶瓷晶粒尺寸较大,导致击穿场强低。利用两步法烧结的优势,研究两步法烧结中T2温度对0.9Ba_(0.65)Sr_(0.35)TiO_3-0.1Bi(Mg_(2/3)Nb_(1/3))O_3陶瓷相组成、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步法烧结所制备的陶瓷样品均为赝立方结构;当T2温度的保温时间为15 h时,随着T2温度的升高,陶瓷晶粒尺寸逐渐增大。陶瓷的储能效率随着T2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剩余极化强度则先减小后增大。当T2温度为1250℃时,陶瓷的储能性能最优,储能密度和储能效率分别为1.203 J/cm~3、92.65%。

    2025年02期 v.61;No.435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9K]
  • La_2(ZrO_3)_3掺杂BST基介电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

    陈映义;陈磊;彭道华;陈甲天;陈应和;黄新友;牛继恩;

    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La_2(ZrO_3)_3掺杂(Ba_(0.79)Sr_(0.21))TiO_3(BST)陶瓷。采用XRD、SEM等研究了掺杂La_2(ZrO_3)_3(LZO)对BST基陶瓷的物相和微观结构及介电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ZO掺杂量增加,BST基介电陶瓷介电常数首先降低而后增加再又降低,介质损耗首先减小而后增大又再减小,BST基介电陶瓷的电阻率首先增大然后减小而后又再增大,耐压的强度首先增大然后减小。当LZO掺杂量为0.5 wt%时,BST基介电陶瓷具有最大介电常数,为6138;当LZO掺杂量为4.0 wt%的时候,BST基介电陶瓷的介质损耗最小,为0.0058,介电陶瓷的电阻率最大,为3609 GΩ·cm;当LZO掺杂量为3 wt%时,BST基介电陶瓷的耐压强度最大,为E_b=7.8 KV/mm(DC),容温变化率是+33.67%,-47.38%。掺杂LZO的BST基介电陶瓷是钙钛矿结构。随着掺杂量的增加,BST基介电陶瓷的介电弛豫现象比较明显,移峰效应也比较显著,衍射角首先增大然后减小,晶粒尺寸先减小然后增大。

    2025年02期 v.61;No.435 33-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8K]
  • 硼掺杂C_3N_5活化过氧硫酸盐降解四环素的研究

    彭阳;刘人源;邓文强;梁博宇;张文垚;任帅;杜洁;廖润华;

    以硼酸和3-氨基-1,2,4-三唑为原料,采用固相热解法制备了一种掺硼的氮化碳复合材料,并与过硫酸氢钾活化剂用于可见光催化降解水体中的四环素。利用XRD,SEM,FT-IR等表征分析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等,分析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掺杂硼的C_3N_5材料,且硼掺杂对C_3N_5结构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催化剂投加量、过硫酸氢钾投加量、四环素的初始浓度、不同质量配比的催化剂等因素对四环素降解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硼掺杂为2%的C_3N_5,投加量为0.6 g/L,PMS浓度为2 mmol/L时,可见光光照2 h,对四环素的降解率可到达96.78%,其在处理抗生素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2期 v.61;No.435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9K]

建筑卫生陶瓷

  • 激光加工技术制备超疏水表面研究进展

    董军乐;

    激光加工技术为制备超疏水表面提供了一种精确、环保、可控的技术手段,利用这种技术制备的超疏水表面可应用于自清洁、油水分离、防结冰等领域,应力潜力巨大。总结了激光加工技术在制备表面超疏水结构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利用激光加工技术制备表面微结构以及对激光加工后材料表面元素状态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激光加工技术可根据需求构筑不同构型的表面微结构,结合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作用,获得具有表面超疏水性能的材料。

    2025年02期 v.61;No.435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5K]
  • 废渣微晶玻璃的制备及其着色机制

    张文博;何桥鹏;张佳音;南雪丽;郭鑫;卢学峰;

    以镍渣辅以粉煤灰采用熔融法制备了一系列彩色微晶玻璃,对其物相、形貌和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了不同种类不同含量形核剂的影响,2%Cr_2O_3作为形核剂时,微晶玻璃中晶相含量最高,微观结构均匀致密,平均抗折强度为104.38 MPa,显微硬度为798.3 HV,增加1.5%的CaF_2含量可以促进微晶玻璃中晶相的形成,而且晶体分布相对均匀,这可以制备出结构致密的微晶玻璃,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效果较Cr_2O_3更加优异;而添加ZrO_2后无法形核。进一步,添加不同的着色剂后得到了不同颜色的微晶玻璃,绿色微晶玻璃主要是K_2Cr_2O_7的贡献,而红色微晶玻璃主要是通过Se和CdS的比例调节获得的,灰色微晶玻璃中CoO/NiO的比例为2.8时性能最好,其总占比的合适范围为0.081~0.135 wt%。这一系列的结果表明,合理利用废渣制备彩色微晶玻璃是一种实现资源节约和开发新材料的良好策略,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025年02期 v.61;No.435 53-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0K]

日用陶瓷

  • 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的研究

    胡紫;吴浪;张君良;王文冲;刘羽飞;

    以CoCl_3·6H_2O、AlCl_3·6H_2O为钴源和铝源,以Fe(NO_3)_3·9H_2O、MnCl_2·4H_2O为掺杂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运用XRD、色度测试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铁离子掺杂量、锰离子掺杂量、前驱体浓度、煅烧温度等工艺参数对共沉淀法制备青花色料呈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铁、锰离子的掺杂能改变青花色料的发色,且随着铁、锰离子掺杂量增加,青花色料的发色会由明蓝向暗蓝和灰青色方向转变。当铁离子掺杂量超过0.3及锰离子掺杂量超过0.6时,样品中出现了刚玉相。采用共沉淀法经850℃煅烧后可制备出发色沉稳的D50为0.573μm的青花料。

    2025年02期 v.61;No.43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0K]
  • 明代国家祭祀陶瓷礼器器型小考

    刘为宇;邹晓松;

    礼器经过数千年的流转在明代被洪武君臣更定为陶瓷材质,明初确立了“祭器皆用瓷”的国家祀典制度,陶瓷造物正式成为一种制度,明代礼仪空间通过陶瓷得以完全建构。值得注意的是,明代陶瓷礼器在造型上呈现“日用化”特征,古之“笾、豆、、簋”只见其名不见其形。在现今传世的大量明代瓷器中,有许多专属于国家祭祀礼器,但学界对于明代陶瓷礼器的发展认知仍然较为模糊,明代典籍中的相关记载也有自相冲突之处,部分学者对明代陶瓷礼器造型的解读出现矛盾乃至错误的结论。通过对明代史料、文本、陶瓷实物的考辨与互证,力求还原明代陶瓷礼器造型的全貌,并提出部分明代陶瓷礼器形制辨析原则与线索。

    2025年02期 v.61;No.435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2K]
  • 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

    杨立科;卫世乾;朱聪旭;

    系统阐述了钧瓷釉呈色的影响因素和机理。釉料组成和烧成工艺对钧瓷釉层的呈色均产生影响。呈色来源于物理色和化学色的共同耦合作用,而分相结构不仅产生结构色,而且通过改变着色离子的化学场来影响化学色。因此,工艺条件的优化对深入研究钧瓷釉的呈色机理、提升钧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v.61;No.435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2K]

收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论刻划花在当代景德镇陶艺作品中的形式演变及成因

    徐杰妤;刘惠之;邹雯;吕子青;赖艺璇;

    刻划花作为陶瓷传统工艺形式,景德镇地区于五代时期开始流行,宋代以后逐渐式微。通过实例分析、因素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将当代刻划花作品与宋代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其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刻划工艺重线条、讲意境的形式,另一方面融合了剔花工艺、西方艺术语言,呈现出重体块、更写实的分离形态。通过当代景德镇刻划花工艺形式、语言表现,归纳当代景德镇刻划花表现及成因,反思传统刻划花如何在时代发展中走向创新。

    2025年02期 v.61;No.435 88-9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1K]
  • 人民形象的塑造与宣介:“567”时期景德镇人物雕塑瓷艺术

    唐宇婷;蔡伟;

    新中国成立后,主题性人物雕塑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彰显出积极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通过爬梳“567”时期人民形象塑造与宣介的理论逻辑,探讨景德镇人物雕塑瓷中人民形象的时代变奏,论述其阶段性演化、隐喻性表征与类型化倾向的艺术特征。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对比、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即景德镇人物雕塑瓷既有创新,又因时代的特殊性渐而流于形式化;景德镇人物雕塑瓷的新变映射出其与群众现实生活的耦合,并呈现出“大众艺术”的审美倾向。因此,“567”时期景德镇人物雕塑瓷中人民形象的塑造与宣介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再现,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表征与阐扬。

    2025年02期 v.61;No.435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8K]
  • 试析元青花瓷器中灵芝纹艺术渊源及流行原因

    石瑞斋;万晓惠;

    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或传世馆藏元青花瓷器的收集和整理,可知此类瓷器上灵芝纹主要有两种设计样式,分别为折枝灵芝纹和缠枝灵芝纹。这两种不同设计样式的灵芝纹装饰来源有异,前者应该是受到了以《事林广记》收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所附插图为代表佛经版画的影响,后者则是受到以纳石失为代表蒙元贵族服饰的影响。元青花瓷器上灵芝纹之所以广泛流行,应该与蒙元时期民族政策、科举迟滞、佛道盛行及上层社会喜好金银器等因素有关。

    2025年02期 v.61;No.435 105-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