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

  • 光固化3D打印技术制备氮化硅陶瓷研究进展

    楚玮;赵杰;毕鲁南;王营营;宋涛;李伶;

    氮化硅陶瓷(Si_3N_4)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因此通过增材制造手段制备复杂形状的Si_3N_4陶瓷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通过数字光处理成型技术(DLP)可以快速制备传统手段难以制备的复杂形状陶瓷,成型精度高、成型效率快且极具个性化。分别从Si_3N_4陶瓷浆料的制备、光固化特性以及素坯的烧结工艺等方面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DLP光固化制备Si_3N_4陶瓷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2024年08期 v.60;No.42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6K]
  • 专利视角下VR技术应用于陶瓷领域发展研究综述

    童薇羽;吴绍金;

    综述了VR技术在陶瓷领域的应用进展。首先分析VR技术在陶瓷领域的专利技术分布情况,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加盖显示器等技术,探讨VR技术在陶瓷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分析3D模型与图像操作、教学训练模拟器技术方面的创新趋势。其次关注了主要创新主体的技术研究进展,包括相关专利的主要申请人和发明人,其积极探索VR技术的应用以提高陶瓷制造的效率和质量,为陶瓷领域的创新带来新的机会。最后,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一些技术领域建议,对其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4年08期 v.60;No.429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2K]
  • WO_2/Ag_3VO_4 Z型异质结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

    叶红勇;杜佳;刘月;王弈帆;韦怡羽;左广玲;

    利用水热法和超声辅助沉淀法制备了Z型异质结WO_2/Ag_3VO_4复合光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以盐酸四环素(TCH)为降解对象考察了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简单斜方的WO_2负载在单斜相的Ag_3VO_4表面,形成Z型异质结结构,这种结构以及Ag_3VO_4光腐蚀产生的Ag~0,能加速无效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促进有效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提升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WO_2/Ag_3VO_4复合催化剂对TCH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纯WO_2和Ag_3VO_4,其中5 wt%WO_2/Ag_3VO_4的效果最好,可见光下3 h对TCH的降解率可达85.8%,且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

    2024年08期 v.60;No.429 1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62K]
  • 烧结温度对SiC-Al_2O_3-Y_2O_3-MgO陶瓷性能影响的研究

    孔维静;鹿桂花;周恒为;

    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硬度计研究了烧结助剂在最佳烧结温度下对SiC陶瓷的结构、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无压液相烧结合成SiC复合陶瓷,样品颗粒较为均匀,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样品的质量损失,气孔率和线收缩率均增加,而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当烧结温度为1850℃时,陶瓷的硬度最高为30.4 GPa,热膨胀系数为3.68×10~(-6)/℃(室温至500℃温区范围内),最接近单晶硅的热膨胀系数(3.5×10~(-6)/℃),介电常数约为24.63,介电损耗最低,tanδ约为0.006,是一种致密性好,硬度高的碳化硅复合陶瓷材料。

    2024年08期 v.60;No.429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8K]
  • 基于氧化和烧结的涡轮导向叶片热障涂层区域失效分析

    余鋆;张涛;

    研究氧化与烧结共同作用下对涡轮导向叶片热障涂层区域失效情况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使用UG构建三维叶片流场模型并采用Fluent对其进行温度场分析,观察各区域下的热生长氧化物生长行为和烧结情况对涂层物性参数和氧化层厚度重新标定,利用ANSYS获得各区域涂层应力分布与大小,分析了区域热障涂层失效原因。结果表明不均匀温度场导致的氧化与烧结行为差异性,是造成涡轮导向叶片热障涂层损伤程度不同的根本原因。在叶盆区域涂层出现高应力集中现象,最大拉应力可达+299 MPa,这一分析为部件寿命评估提供借鉴。

    2024年08期 v.60;No.429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2K]
  • 非醇盐法制备铌酸钾钠薄膜的工艺及性能研究

    朱海勇;张伟;

    为了利用低成本的Nb_2O_5为原料在传统硅衬底上制备高质量的K_(0.5)Na_(0.5)NbO_3(KNN)薄膜,利用溶胶-凝胶法非醇盐法制备KNN薄膜,对比了典型和改良的两种工艺流程,并利用表征工具分析两种工艺制备薄膜结构和性能。同时,通过改良的工艺制备不同层数的薄膜,利用表征工具和理论计算分析层数对KNN薄膜的晶体结构、应变、表面形貌和电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工艺可以在硅衬底上制备出(100)高度择优取向的KNN薄膜,薄膜的最佳热解温度从500℃降低为150℃,并且薄膜的介电性能和铁电性能都得到改善。利用Scherrer和SSP公式计算表明随着薄膜层数的增加,薄膜的晶粒尺寸随之增加,晶相由四方相向立方相转变。当层数为14层时,观察到这种转变,此时薄膜应变达到最低值。SEM再次表明随着层数的增加,薄膜的晶粒尺寸随之增加,薄膜表面缺陷也得到改善。在层数为18时,1 kHz下薄膜的介电常数值达到最大值622.9。

    2024年08期 v.60;No.429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1K]

建筑卫生陶瓷

  • 利用硅灰石尾矿制备建筑陶瓷瓷质砖的研究

    查越;汪永清;王永强;黄弘;林克辉;王少华;黄域之;

    以硅灰石尾矿为主要原料,探究高钙固废制备建筑陶瓷瓷质砖的可行性。借助TG-DTA、XRD、SEM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不同硅灰石尾矿含量、烧成温度对于坯体力学性能、物相与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灰石尾矿添加量为35 wt%时,在1150℃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吸水率为0.45%,抗折强度为53.9 MPa的瓷质砖试样。对坯体的烧结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温度低于900℃时,首先发生高岭土和方解石的脱水与分解过程;而在1050~1150℃时,硅灰石由1A型转变为2M型,并且与坯体中的硅铝酸盐反应形成钙长石,最终在低黏度液相的作用下完成坯体的致密化过程。

    2024年08期 v.60;No.429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1K]
  • 烧成制度对高铝粉煤灰发泡陶瓷孔结构的影响

    范建成;郭振宇;华培宇;吕宝伟;池国恒;张圣杰;周立斌;

    以准格尔地区的高铝粉煤灰、准格尔周边地区钾长石为主要原料制备发泡陶瓷,探究了不同烧成制度(最高烧成温度、保温时间)对发泡陶瓷样品孔结构(孔均匀度、孔径、表观孔壁厚度)以及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吸水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最高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粉煤灰基发泡陶瓷的体积密度、抗压强度、吸水率影响较大,在烧成范围内,升高烧成温度和延长保温时间会使烧成样品孔径增大,孔均匀度提升,孔壁变薄,体积密度降低,抗压强度降低,吸水率增大。

    2024年08期 v.60;No.429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0K]

日用陶瓷

  • 陶瓷釉层透明度的色差法测量研究

    邓绮萍;彭诚;王硕;黄慧婷;吕明;关康;张楚鑫;

    由于陶瓷釉层的透明度难以量化测量,对利用色差测量陶瓷釉层透明度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在透明釉中添加莫来石、硅酸锆和二氧化锡等晶体,在坯体上施釉、干燥并烧成,制备了不同透明度的陶瓷釉样品。分别研究了晶体种类和添加量、釉层厚度、坯体底色和釉面状况对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色差与晶体添加量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如果晶体折射率越大,色差也越大,原因是晶体对光的散射;釉层厚度增大,色差快速增加,原因是厚度增加引起了大气泡的增多。坯体底色对色差几乎没有影响,釉面被腐蚀后表面粗糙对色差有一定的影响。该方法简单,适应性好,可以作为陶瓷釉层透明度的评价方法。

    2024年08期 v.60;No.429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1K]
  • 韩国新安沉船打捞出水青白瓷仕女枕研究

    王亚;

    将新安沉船打捞出水景德镇窑青白瓷仕女枕,所绘服饰与宋元时期绘画中女性着装进行对比,可知前者所饰并非为袍,而是对襟长衫,也就是褙子。此种服饰在宋元时期皆有使用,其并不能作为判定这件青白瓷仕女枕年代依据。结合新近刊布资料,辅以其他遗址考古发掘资料,可证新安沉船打捞出水景德镇窑青白瓷仕女枕烧造年代并非元代或南宋中晚期,而是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此外,根据新安沉船组织关系及14世纪初期中日文化交流方式,尤其是镰仓幕府时期武士阶层对待宋元文化态度差异,我们推断新安沉船打捞出水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仕女枕很可能是入元日僧替武士阶层收集的“唐物”珍玩。

    2024年08期 v.60;No.42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6K]
  • 镨锆黄色料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李惠文;

    主要介绍了镨锆黄色料常见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指出矿化剂、烧成制度以及后期加工方式是影响其呈色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镨锆黄色料发色的主要手段。

    2024年08期 v.60;No.429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2K]

收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艺术特征研究

    刘乐君;赵琪琪;

    “南京样式”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集中凝练,在瓷器上形成即融合多元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的“南京样式”图像,伴随贸易往来风靡世界。基于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研究,考证这一装饰图式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流变及艺术特征。从两国瓷器中该图像的题材选取、构图形式两大方面入手深入比较分析,探索“南京样式”图像如何被日本吸收并融入本土文化基因中,进一步得出中日两国在该图像设计上的审美差异。

    2024年08期 v.60;No.429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0K]
  • “居行合一”——辽瓷盘口穿带瓶设计研究

    王赫德;蒲天桐;

    辽瓷盘口穿带瓶设计的精髓在于其科学合理的功用契合了游牧迁徙的需求。基于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与切身实地考察,从存蓄之易、提拎之利、握持之便、便携之需等主要功能视角切入,探求其设计优势与功用价值;并从游牧属性、科学理性、区域特性等鲜明的设计特色与制作技艺角度进行解读。以求在传承辽瓷盘口穿带瓶设计精髓的同时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启迪与借鉴。

    2024年08期 v.60;No.429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5K]
  • 北朝淄博寨里窑瓷业生产起源原因探析

    杨君谊;李鹏;朱姗姗;

    通过分析淄博寨里早期窑业技术特征,并于同时期窑业生产链相比较,发现其生产技术可能来源于河南白河窑,而北朝士族的迁徙流动为技术传播的主要动力,淄博本地原有制陶生产基础与自然资源为外地技术得以较早传入的基础性条件。

    2024年08期 v.60;No.429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5K]
  • 当代陶瓷艺术的叙事策略与美学转向——以2023“瓷的旅程”双年展为视域

    吴楚;黄勇;

    新时期,中国艺术创作与处于转捩期的社会境况相吻合,作品文本、当代陶瓷艺术演变及由此产生的叙事和美学转向之间呈现独特的视觉面相。叙事策略上,兼顾宏大叙事、微观叙事和融合叙事的模式表达;美学探索上,由客观形式美向生活美学、审美主义、社会学转向,陶瓷艺术在“现代性”语境中逐渐形成其价值传递和美学表达的新的叙事理路。深入研究此课题,对现代转型之后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方向,推动中国陶瓷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当代性意义。

    2024年08期 v.60;No.429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