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

  • 掺杂离子的羟基磷灰石及其复合材料在骨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闫凛;朱苏迪;樊晓霞;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机体骨骼所含的主要无机成分,是一种性能优异的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能够促进骨组织地生长,诱导其修复。HA中离子掺杂改性可增强HA的力学性能、抗菌性能、促血管生成及诱导成骨性能等,是一种有效地拓展HA应用于骨修复材料的方法。分别对掺杂锌(Zn)、镁(Mg)、锶(Sr)、银(Ag)、硒(Se)、铜(Cu)、钛(Ti)、稀土离子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的HA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特性与应用进行阐述,最后对掺杂离子的HA在骨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做了总结和展望。

    2022年09期 v.58;No.40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5K]
  • 氧化铝陶瓷膜孔径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李婧;王宁;帅树乙;陈璐;薛安;黎阳;

    陶瓷膜因其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高渗透性、高选择性、耐酸碱腐蚀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生物医药、过滤分离工程等领域。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对陶瓷膜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氧化铝陶瓷膜的基本发展情况,着重介绍了氧化铝陶瓷膜孔径的表征技术进展,讨论了当前氧化铝陶瓷膜孔径表征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了氧化铝陶瓷膜将来的工艺优化方向和发展方向。

    2022年09期 v.58;No.406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3K]
  • Li2O对钙硼硅系玻璃陶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韦鹏飞;刘峥;苏文娟;王志成;

    采用高温混熔法,制备不同Li_2O含量的CaO-B_2O_3-SiO_2玻璃陶瓷。考察Li_2O含量对该体系微观形态、烧结特性、介电性能等影响。结果表明:随着Li_2O含量增加,试样的烧结温度下降,烧结温度范围先变大后变小,烧结试样体积密度、介电性能、热力学性能都呈现出先增加再恶化的过程。当Li_2O含量为0.5 mol%时,材料875℃烧结良好,性能优异,体积密度为2.55 g·cm~(-3),10 MHz频率的相对介电常数6.42,介电损耗1.1×10~(-3),热膨胀系数12.4×10~(-6) K~(-1),机械强度137 MPa。

    2022年09期 v.58;No.40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9K]
  • 酸洗增亮玻璃微球及浸出动力学分析

    郭宏伟;刘帅;池龙兴;刘磊;李荣悦;白赟;

    以玻璃微球为原料,C_2H_2O_4为浸出剂,通过C_2H_2O_4清洗制备高亮度高折射玻璃微球,研究了调整C_2H_2O_4浓度、液固质量比、酸洗温度和酸洗时间对玻璃微球表面形貌及亮度效果的影响,推导了C_2H_2O_4清洗玻璃微球表面杂质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C_2H_2O_4浓度、酸洗温度、酸洗时间和液固质量比均对除铁率有明显影响,C_2H_2O_4清洗玻璃微球表面杂质符合扩散控制模型,Ea=11.22 kJ/mol;采用0.5 g/L的C_2H_2O_4在80℃下清洗玻璃微球表面9 h后,Fe元素杂质含量由125.13 mg/kg减少到52.05 mg/kg,除铁率为58.41%,除杂率为2.51%,玻璃微球的亮度达到34 cd×1x~(-1)m~(-2),有效提高了玻璃微球的亮度,达到了5G交通道路用玻璃微球的使用要求。

    2022年09期 v.58;No.406 20-2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4K]
  • 不同缓冲层水热生长ZnO及其光催化性能

    张秋美;侯东林;侯军才;艾桃桃;

    采用低温水热法在氧化铟锡(ITO)和石墨烯(GR)分别覆盖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柔性衬底上制备了ZnO纳米棒阵列。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了生长ZnO的籽晶层的元素种类及其化合价态,揭示溅射籽晶层的机理;通过X射线衍射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表征了两种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微观形貌;通过光致发光光谱和电化学阻抗分别表征了其光、电性能;通过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来表征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PET-ITO上生长的ZnO晶体具有更好的结晶度,但在PET-GR上制备的ZnO薄膜更加均匀致密,界面电阻较小,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较低。并且GR与ZnO纳米棒呈p-n异质结特性,有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从而表现出更优的光电性能。同时GR的芳环结构和π电子结构能有效吸附有机污染物分子,有助于提高其光催化性能。这使得PET-GR生长ZnO在60 min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明显提高,达到90.5%。

    2022年09期 v.58;No.406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4K]
  • 粉煤灰掺陶土制备陶瓷膜支撑体及其性能研究

    张博怡;同帜;杨小雨;李大川;翟维铭;张健需;

    以粉煤灰与陶土为原料,采用滚压成型法制得无机陶瓷膜支撑体。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等表征手段系统的探讨了粉煤灰与陶土掺杂比、烧结温度对支撑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和陶土的掺杂比为9∶1,1150℃高温烧结,持续保温3 h条件下制得的支撑体性能要优于其他条件。纯水通量为783.74 L/(m~2·h·MPa),抗折强度为24.12 MPa,酸碱腐蚀稳定,分别为0.6095%、0.0124%,线性收缩率仅为5.62%。

    2022年09期 v.58;No.40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4K]

建筑卫生陶瓷

  • 矿渣微晶玻璃热处理制度的优化

    王一帆;王艺慈;王瑞鑫;赵凤光;柴轶凡;罗果萍;

    以高炉渣和低碳铬铁合金渣为主要原料采用熔融法制备微晶玻璃,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热处理制度,并采用扫描电镜(SEM)、醋酸缓冲溶液法等手段对所制备的微晶玻璃进行微观形貌及重金属铬的浸出等检测。结果表明:最优热处理制度为核化温度800℃、核化时间2 h、晶化温度990℃、晶化时间0.5 h,此制度下制备的微晶玻璃抗折强度高达135.15 MPa,主晶相为透辉石,晶粒形貌呈方块状,且能有效固化重金属铬,符合建筑装饰材料的要求。

    2022年09期 v.58;No.40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2K]
  • 原位合成白钨矿晶体在建筑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陈鹏程;吴洋;汪庆刚;刘一军;

    通过在高钙透明釉的基础上引入WO_3组分,烧成过程中CaO和WO_3反应并原位析出白钨矿晶体,利用WO_3的低表面能和白钨矿晶体产物异于玻璃相的折射率,配合不同引入方式,可在有釉陶瓷砖表面实现特殊光泽,下陷乳浊和乳浊细凸起的效果,提升了有釉砖的装饰性能。

    2022年09期 v.58;No.40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2K]

日用陶瓷

  • 白泥制备耐酸陶瓷及其工艺研究

    李世春;池君洲;

    白泥是粉煤灰盐酸法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主要的废渣,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和氧化铝。以白泥作为主要原料,制备耐酸陶瓷,研究了制备工艺对陶瓷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优选出了耐酸陶瓷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当球磨时间为9h、烧结温度为1300℃、保温时间为6 h时,陶瓷的吸水率A≤0.1%,耐酸度R_t≥99.7%。

    2022年09期 v.58;No.406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0K]
  • 唐代长沙窑乳浊绿釉呈色特征及机理分析

    侯佳钰;张兴国;胡颖芳;周润垦;刘瀚文;李根;李合;丁银忠;康葆强;雷勇;

    长沙窑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兴起和繁荣,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外销瓷窑。长沙窑釉层色彩种类很多,乳浊绿釉是代表作之一,但其釉色特征及呈色机理还缺乏科学化表征和研究。基于此,本文利用分光光度计、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出土于长沙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的长沙窑乳浊绿釉瓷片的釉色、釉层成分、釉层显微结构及亚微米级分相成分进行测试,利用Mie散射公式对分相结构的散射截面进行理论计算。本文从釉层呈色元素及其价态的角度了探讨化学成分对釉色的吸收作用,从亚微米级分相结构产生的Mie散射探讨了显微结构对釉色的散射作用。本文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中国高温绿釉的釉色特征、阐述了其呈色机理,补充了中国古代高温绿釉和乳浊釉科技研究方面的不足。

    2022年09期 v.58;No.406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2K]
  • 长沙窑模印贴花工艺及其渊源研究

    陈锐;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装饰技法之一。运用考古类型学、图像学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长沙窑贴花印模、模印贴花及其渊源进行综合分析。长沙窑应存在专门制作贴花印模的作坊。阳雕母模是模印贴花工艺中的重要工序。执壶上单块模印贴花的多为中国传统吉祥纹样,而三块模印贴花的均为异域文化纹样。长沙窑大量运用模印贴花装饰瓷器是在传承南方青瓷模印贴花和融合北方釉陶模印贴花的基础上,模仿唐代金银器装饰风格的结果。

    2022年09期 v.58;No.40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53K]

收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艺人身份视角下分析近代景德镇陶瓷绘画风格内涵演变

    高伟松;周思中;

    近现代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跌宕起伏。笔者认为,在这百余年中,陶瓷绘画创作理念与内涵随着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不断变更而发生改变。因此不同时期的陶瓷绘画主题内涵反映着不同的社会风貌。本文以杰出的陶瓷绘画从业者为例,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及创作背景,分析陶瓷绘画艺术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包含的创作内涵。同时在身份视角下对二人作品的风格形成过程以及身份转换的背景进行解读,从而清楚地看到近代景德镇陶瓷绘画中所包含的时代思想和精神的变迁。

    2022年09期 v.58;No.406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 缠枝菊花纹在陶瓷装饰上的应用

    国玲;

    在中国陶瓷装饰的发展中,随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经济水平的发展,经历了从动物装饰到植物装饰的变化。大自然的种种植物收获让人们有所劳作有所得,人们对于植物的情感意识也在悄然中一步步发生变化,从单一的功能性到符号系统再到具有装饰意义的审美价值体现,体现出了装饰纹样的变迁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拓宽和深化。其中缠枝纹因其美好的寓意而被广为应用,而缠枝纹中的菊花纹作为其主要花卉种类之一广为盛行。

    2022年09期 v.58;No.40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1K]
  • 技艺并重:宋代陶瓷执壶的造型设计研究

    张亚林;刘祎;

    陶瓷执壶作为中国古代器皿经典造型样式之一,以宋代为之最,是技术与艺术并行发展、兼容互包催生下的产物,集古代造物艺术之大成。从技术与艺术的视角切入,运用定性与定量以及比较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叙述技术与艺术的互动关系、宋代陶瓷执壶的造型特征及嬗变以及对其工艺技术与审美艺术的重点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宋代陶瓷执壶的造型设计,进而论证技术与艺术之同等重要性。

    2022年09期 v.58;No.406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0K]
  • 基于感性工学的便携式陶瓷茶具设计研究

    唐玲;陈伟;甘智远;曹立纬;王赟;

    以感性工学的便携式茶具设计研究为目的,通过文献检索、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确定便携式茶具的典型样本与提取设计要素的感性词汇,并分析获取的感性意象词汇与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整理感性工学的便携式茶具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案的呈现,得到契合现代陶瓷市场需求且具有感性认知的便携式陶瓷茶具设计,为现代陶瓷市场寻求更多发展方向。

    2022年09期 v.58;No.406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