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

  • 热障涂层制备方式研究进展

    刘嘉航;吕哲;周艳文;陈浩;

    热障涂层由于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耐腐蚀、涂层制备简单、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热障涂层被选择为镍基高温合金表面的防护手段,以阻止过高的温度以及熔融腐蚀物对叶片造成不可逆损伤。综述了热障涂层制备方式研究进展,包括各制备方式的原理、涂层性能特点与不足,主要包括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超音速喷涂、爆炸喷涂、冷气动力喷涂等,并在此基础上对热障涂层的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2022年03期 v.58;No.400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 Cu/Nb共掺杂BaBi4Ti4O15-Bi4Ti3O12新型共生铋层状压电陶瓷

    樊文英;江向平;陈超;黄枭坤;聂鑫;王衔雯;

    通过传统固相法合成了具有超晶格结构的Ba Bi_8Ti_(7-x)(Cu_(1/3)Nb_(2/3))_xO_(27) (简称:BBT-BIT-x(Cu_(1/3)Nb_(2/3))共生陶瓷。结果表明,BBT-BIT-x(Cu_(1/3)Nb_(2/3))陶瓷的电学性能得到了有效地改善:随着x的增加,介电损耗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居里温度逐渐增加(T_c:483~494℃);压电常数和剩余极化强度都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x=0.035时压电常数和剩余极化强度同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d_(33)=18 p C/N,2P_r=16.5μC/cm~2。此外,BBT-BIT-0.035(Cu_(1/3)Nb_(2/3))陶瓷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400℃/0.5 h下压电常数仍有14 p C/N,是起始值的82.4%,这有利于在较高温度的环境下工作。

    2022年03期 v.58;No.400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0K]
  • Si粉目数对自结合SiC陶瓷材料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劳新斌;李亚格;江伟辉;涂治;梁健;徐笑阳;吴倩;虞澎澎;

    采用α-SiC骨料、Si粉和石墨为主要原料,经1500℃埋碳烧成制备了自结合SiC陶瓷,并利用XRD和SEM等方法探讨了Si粉目数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室温强度及高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Si粉目数为300目时,β-SiC晶须形貌最优,样品的高温强度(48.7 MPa)大于室温强度(46.8 MPa)。Si粉目数小于300目时,Si粉活性低,不利于β-SiC合成;Si粉的目数大于300目时,反应活性较高,导致SiO气体分压过大和材料气孔率的提高。

    2022年03期 v.58;No.400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2K]
  • 水热-还原法制备Pt@NiO-C催化剂及其全解水性能的研究

    熊宏旭;孙良良;黎紫霖;刘丽丽;丁国鹏;陈子豪;

    以硝酸镍为镍源,通过水热法制成NiO-C载体,随后利用L-抗坏血酸和氢气将铂离子镶嵌入载体中,制备出Pt和NiO共存的Pt@NiO-C催化剂,并对其全解水性能进行测试。首先运用XRD、SEM、XPS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组成与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半导体NiO不仅可以作为析氢贵金属载体,同时也可以为析氧提供活性点位。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5 mol/L的硫酸溶液中,Pt@NiO-C材料的析氢起始电位仅为25 mV(VS.RHE),塔菲尔斜率为31 m V·dec~(-1),经过20个小时的连续工作依旧能保持稳定的催化性能,析氧性能优于商用铂碳(20%),为质子交换膜制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2022年03期 v.58;No.400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0K]
  • SmxSr1-xAlxTi1-xO3陶瓷的结构及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冯恒恒;杨启航;余涛;李冬梅;王志建;余洪滔;

    采用传统固相法制备了Sm_xSr_(1-x)Al_xTi_(1-x)O_3(0≤x≤0.4)陶瓷,所得陶瓷样品均为单相结构。X射线衍射精修数据证实了Sm_2O_3和Al_2O_3的掺入有效地增大了A位和B位阳离子与氧离子之间的键价值,拉曼图谱显示随着共掺量增加,TO2、A_(1g)振动模式增强,A位和B位离子有序度增大。另外Sm_2O_3和Al_2O_3优化了陶瓷的微观形貌。结合键价理论和拉曼分析了随x变化[TiO_6]八面体等结构演变对其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陶瓷样品的介电常数逐渐下降,品质因子增加,其频率温度系数向正方向漂移。

    2022年03期 v.58;No.400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4K]
  • 振荡压力烧结技术制备高性能碳化硅陶瓷

    徐广平;何江荣;刘鹏程;茆忠军;宋一华;谢志鹏;

    研究以α-SiC为原料,添加B_4C为固相烧结助剂,采用振荡压力烧结(OPS)技术制备了高密度、高性能碳化硅陶瓷。探究了温度对碳化硅陶瓷致密化过程、力学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同时与热压烧结(HP)、常压烧结(PS)所制备的碳化硅陶瓷进行对比,讨论了振荡压力在烧结过程中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OPS制备SiC陶瓷的性能具有相同的增加趋势。烧结温度为1900℃时,SiC陶瓷达到97.2%的致密度,其抗弯强度为551 MPa、维氏硬度为21.3 GPa、断裂韧性为4.1 MPa·m~(1/2)。OPS烧结SiC各项性能均优于HP、PS烧结,这可归因于振荡压力为粉体烧结提供了更大的烧结驱动力,并在烧结后期抑制了晶界迁移机制,在加快致密化的同时促进了晶粒细化。

    2022年03期 v.58;No.400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4K]
  • CuO纳米块的制备及其对正丙醇的气敏性能研究

    郭峰旗;孙凤云;

    以NaCl为模板剂采用简便的水热法制备CuO为敏感材料。利用SEM,XRD,XPS对所制备的CuO进行相关的表征。经过相关测试,表明NaCl既调控Cu O的形貌又改变其气敏性能。在掺入0.3 g NaCl的实验组,颗粒较未掺杂组有了规则的形态,且气敏性能显著提升,最佳工作温度为140℃,灵敏度达26.99,响应恢复时间分别为169 s与153 s。对于连续通入10次100 ppm的正丙醇以及在50天的七次测试里,该元件能保持良好的重复性跟长期稳定性。通过分析材料表面空穴积累层的变化,阐述其气敏机理。

    2022年03期 v.58;No.40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8K]

建筑卫生陶瓷

  • 辊道窑烧成带含坯体流场和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李杰;朱永红;罗添;吴志豪;

    国内、外研究者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模拟陶瓷工业中辊道窑等连续式窑炉的流场和温度场时,面临处理移动坯体气固耦合传热问题的困难,迄今罕有好的解决方法。论文研究出一种经验证有效的方法,即将瓷坯区域当做流体处理,并将瓷坯外壁设置为耦合壁面。采用该方法,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某辊道窑烧成带含坯体在内的流场和温度场,根据模拟结果得出结论 :研究区域坯体表面热流密度的平均值为1248 W/m~2,综合换热系数的平均值为97.5 W/(m~2·K),烟气在窑内流动的机械能损失为0.27 Pa/m;挡板上、下移动时将改变挡板前后区域瓷坯的温升速率。

    2022年03期 v.58;No.40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4K]
  • 银纳米线在抛釉砖抗菌性能方面的研究

    李传宝;陈然;马杰;韦守泉;朱世豪;陈章武;黄佳奇;

    引入银纳米线为抗菌活性物质,通过配置均匀分散的抗菌液并结合磨抛工艺,将银纳米线均匀填充于抛釉砖表面微孔中,制备了一种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的抛釉砖。另外,通过优化抗菌液中的银纳米线固含量,确定了当抗菌液用量为20 mL/m~2、银纳米线固含量为1 mg/mL时,所制备的抗菌抛釉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能均能达到99.99%以上。

    2022年03期 v.58;No.40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日用陶瓷

  • 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陶瓷梭式窑温度预测控制

    朱永红;李选亮;张高辉;付瑶;王俊祥;

    陶瓷梭式窑是一种形似抽屉陶瓷生产设备,其温度控制直接影响陶瓷产品质量。针对目前陶瓷梭式窑生产过程人工劳动强度大,控制方法落后,自动化程度低的情况,提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陶瓷梭式窑温度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通过长短期记忆网络来实现对陶瓷梭式窑温度进行预测建模;然后通过滚动优化算法和反馈校正算法实现对陶瓷梭式窑温度控制;最后,进行了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比PID控制、一般的预测控制以及基于普通神经网络的预测控制方法均好,并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和强鲁棒性,因而可行有效。所提出的方法为提高陶瓷梭式窑自动化水平提供一种新方法和新途径。

    2022年03期 v.58;No.400 56-6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3K]
  • 20世纪50年代陕西唐墓出土陶俑彩绘颜料的初步研究

    荆海燕;

    为了解一批65件20世纪50年代陕西唐墓出土陶俑的彩绘颜料成分,采用X射线荧光仪(XRF)、扫描电镜能谱仪(SEM-DES)和拉曼光谱仪(RM)等对陶俑表面颜料进行了分析检测。研究发现:这些陶俑表面颜料均为无机颜料:红色颜料为朱砂,铁红色颜料为赤铁矿,绿色颜料为孔雀石,白色颜料为铅白,黑色颜料为炭黑,橘色颜料为铅丹,部分铅丹已转化为白色碳酸铅。分析结果为这批陶俑彩绘颜料的鉴定、保护修复方案的设计、保护修复实施以及后期保存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2年03期 v.58;No.400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3K]
  • 浮梁高岭土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研究——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科技扶贫工作成果

    王丽心;廖武俊;余金保;冯唐锴;章慧芳;胡骁;韩文华;

    为了对景德镇市浮梁县高岭村瓷土矿区开采后的土壤进行污染评价。采用拥有较高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微波消解等离子电感耦合-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对矿区土壤中的镉、铬、铅、汞、镍五种重金属元素进行了检测,并对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使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瓷土矿开采后的土壤中镉、镍、汞、铬、铅元素都没有达到污染限值,当地土壤环境质量适用于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该结论为当地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2年03期 v.58;No.400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0K]

收藏与鉴赏

  • 李成作品

    <正>~~

    2022年03期 v.58;No.400 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2K]
  • 马秀贤作品

    <正>马秀贤Ma Xiuxian马秀贤,1979年生,唐山学院艺术系副教授。毕业干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天津大学硕士。唐山水彩粉画艺委会理事、河北省注册陶艺师。项目资助来源(基金项目):唐山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信息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13520LX095)阶段性成果。

    2022年03期 v.58;No.400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胡健作品

    <正>胡健Hu Jian胡健,女,1982年1月生于江西萍乡,2013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设计艺术学专业,宜春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现为泰国格乐大学在读博士,作品多次在省级美展中获奖。

    2022年03期 v.58;No.400 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柯蔚芳作品

    柯蔚芳;

    <正>~~

    2022年03期 v.58;No.400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艺术陶瓷

  • 拙朴之美:繁昌窑青白瓷纹饰的构成原理与规律研究

    胡小兵;

    繁昌窑创烧于五代,是一座专烧青白瓷的窑场,其器物上的纹饰多以窑工在制坯和修坯留下的简单印痕为主,少有以人物、动物、植物、建筑和几何形态等母题纹饰。这些母题纹饰既有写实手法处理,亦有以点、线、面为基本的单元设计元素组织。通过对繁昌窑器物上的母题纹饰的构成形态分析,总结其纹饰的构成原理与形式规律,以此来展现繁昌窑的器物形制与纹饰设计、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由此反映出母题纹饰无论采用何等装饰方法,皆是窑工从器物的功用出发,运用相应的设计构成法则,为繁昌窑青白瓷呈现出较强的拙朴之秩序美。

    2022年03期 v.58;No.400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8K]
  • 效仿、延续与嬗变——清末民初磁州窑青花装饰探析

    张文娟;

    从清道光年间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末,磁州窑一改白地黑花的装饰特色,把青花装饰广泛运用到各类陶瓷器物之中,青花成为这一时期的陶瓷装饰主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磁州窑青花装饰的形成。全国瓷业改良的推动,使磁州窑从粗瓷向细瓷改良,在装饰技法上对景德镇青花技法学习,效法名人名画技法;题材上,延续传统人物经典故事画面的流传,秉承了吉祥寓意的内涵,对诗文装饰做出,继而形成了磁州窑装饰从黑到青的嬗变。青花装饰图案由装饰性向绘画性转变,画师身份的独立,出现了关注现实的题材,呈现出北方民间青花特有的兼工带写,质朴恣意的艺术特征,在效仿、延续与嬗变中体现了磁州窑青花在时代社会变革中所作出的应变。

    2022年03期 v.58;No.400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7K]
  • 丝绸之路上伊兹尼克陶瓷艺术风貌考略

    李智瑛;

    伊兹尼克陶瓷发展兴盛于15-17世纪,以独特纹饰和艳丽釉色闻名于世,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艺术名品。伊兹尼克陶瓷在模仿元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融汇中西,博采众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从伊兹尼克陶瓷的形成发展出发,对其造型、纹饰、彩绘、工艺等艺术风貌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寻找其与中国、西亚、欧洲等地艺术文化的潜在关联。

    2022年03期 v.58;No.400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3K]
  • 中国陶瓷绘画发展综述

    王小蔓;

    在中国陶瓷绘画领域,用归纳法结合当时的陶瓷工艺、材料等因素对陶瓷绘画发展的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进行简述:中国陶瓷绘画始于距今5千年前的彩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史上最快发展期。并对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022年03期 v.58;No.400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