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

  • 冷烧结技术制备陶瓷材料综述

    吴明威;朱海峰;王金芳;朱流;林霄;涂志标;吴意囡;张晓琼;

    冷烧结技术在降低陶瓷材料烧结温度、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物理化学性能方面拥有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冷烧结技术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综述了冷烧结技术的致密化机理,详细介绍了冷烧结技术在各种陶瓷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最后分析了冷烧结技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展望。

    2021年03期 v.57;No.388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2K]
  • 针状和片状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可控制备与表征

    方雅俊;刘凯旋;胡礼军;刘志;熊焰;谭军军;

    基于油酸乙醇环境,在常压和低温水热条件下成功合成了均匀的针状和片状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产物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热重和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与乙二胺(ROE)和油酸与钙盐(ROC)的摩尔比是产物形貌演变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胶体稳定性的两个关键参数。颗粒形貌的演变归因于在加入磷酸盐溶液之前混合物的酸碱环境的差异,影响了羟基磷灰石晶体形成过程。针状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的形成对合成时间具有依赖性,归因于存在无定形磷酸钙向羟基磷灰石晶相转化过程。片状羟基磷灰石纳米颗粒的合成中没有发生类似的过程。

    2021年03期 v.57;No.388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8K]
  • Al2O3纤维改善Al2O3基陶瓷型芯高温强度和烧结收缩

    田国强;闫学伟;

    为改善凝胶注模Al_2O_3基陶瓷型芯的高温强度和烧结收缩,向陶瓷浆料中添加短切Al_2O_3纤维。首先研究了含纤维陶瓷浆料的粘度和充型性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纤维对型芯高温强度和烧结收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的最优添加量为1.5 wt%,型芯坯体能够充型完整,型芯1500℃高温强度和烧结收缩率分别为15.22 MPa和0.44%。纤维-基体界面脱粘和纤维断裂的综合作用,改善了型芯的高温强度,纤维对型芯材料烧结致密化的阻碍作用降低了型芯的烧结收缩率。

    2021年03期 v.57;No.38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7K]
  • La2O3掺杂对Na-β″(β)-Al2O3固体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

    王涛;王竹梅;张小娜;李月明;沈宗洋;况慧芸;

    以分析纯Al_2O_3、Na2CO3、Li2CO3为原料,加入少量La_2O_3,采用无压埋烧方式,制备Na-β″(β)-Al_2O_3固体电解质。通过XRD、SEM、DH7000型电化学工作站等表征测试手段,研究La_2O_3添加量对电解质相组成、微观结构、电导率、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La_2O_3掺杂可以起到促进β"-Al_2O_3相晶体发育、改善材料的微观形貌、提高固体电解质材料的电导率的作用;当La_2O_3掺杂量为0.5 wt%时,样品的电导率最高,300℃下的电导率从未掺杂样品的0.0152 S·cm~(-1)提高到0.0235 S·cm~(-1),电导活化能由未掺杂样品的0.1481 eV降低至0.1213 eV。

    2021年03期 v.57;No.388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5K]
  • 固相法制备AgxNbO2.5+x/2粉体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廖润华;肖林锋;王静;肖春林;曾婧文;李月明;王竹梅;

    以五氧化二铌和硝酸银为原料,利用固相法制备了Ag_xNbO_(2.5+x/2)(x=0.95,0.98,1.00,1.02和1.05)体系的粉体,通过XRD和UV-VIS分析表明:其结晶较完整、纯度较高,当Ag过量时其Ag_xNbO_(2.5+x/2)的禁带宽度(Eg)有所减小,达到2.71 eV。对亚甲基蓝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在18 W日光灯光照射200 min后,pH值为中性条件下,其过量的银即x=1.05的Ag_xNbO_(2.5+x/2)样品对亚甲基蓝溶液光催化降解效果最好,其降解率为82.10%。

    2021年03期 v.57;No.38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4K]
  • TiN/WC/Al合成PCBN复合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江文清;彭凡林;罗涛;

    以TiN/WC/Al为主要实验原料,在高温和超高压条件下合成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复合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片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复合材料的气孔率、显微硬度、抗弯强度以及切削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在超高压5.5 GPa时,烧结温度越高PCBN复合片的性能越优。在相同的烧结温度下,当WC加入量为6 wt%时,PCBN复合片的综合性能最优,其中气孔率为0.87%,显微硬度为31.8 GPa,抗弯强度为830.3 MPa。在切削里程为4 km时,添加WC加入量为6 wt%的PCBN刀具的后刀面磨损量仅为310μm,被加工工件的表面粗糙度最小,仅为1.2μm。

    2021年03期 v.57;No.388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8K]

建筑卫生陶瓷

  • 燃烧法制备钴铬系绿色色料的研究

    章文杰;汪其;胡志伟;赖凡冰;汪超;汪永清;常启兵;

    以硝酸盐和甘氨酸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制备了钴铬系CoCr_xM_(1-x)O_4(M=Al、 La、Ce、Y)绿色色料,并进行了改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燃烧法制备的钴铬系色料不需要高温煅烧即具有优异的结晶性能和呈色性能,因此高温煅烧处理对该色料的优化效果有限。改性离子的掺杂对钴铬系色料的物相组成、呈色性能有着显著影响。着色实验表明钴铬系色料在透明釉中表现出优异的着色性能,为低温制备高性能绿色色料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思路。

    2021年03期 v.57;No.388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2K]

日用陶瓷

  • 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增材制造古陶瓷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吴艳芳;沈涛;俞锦辉;吴隽;吴军明;赵朝霞;

    为研制开发高性能古陶瓷修复材料,从材料制备现状、增材制造技术及机器学习算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简述了增材制造原理及发展历程,并对分层实体成型、立体光固化成型、选区激光烧结成型等快速成型工艺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在古陶瓷修复件的增材制造过程中,针对古陶瓷碎片的识别与精准分类、古陶瓷修复件品质预测的可靠性与数据处理效率以及3D打印部件尺寸收缩与热变形等难点,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算法可以高效地优化设计AM制造工艺参数,证实了ML算法在AM精准制造高性能古陶瓷修复件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并为AM制造技术的精准化发展方向提供全新设计思路。

    2021年03期 v.57;No.388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2K]
  • 广西宋代土东窑青瓷与青白瓷胎釉对比研究

    吴同;汪常明;杨小平;莫定平;

    土东窑是南宋时期广西武思江上游区域烧造青白瓷的主要窑口之一,瓷片堆积中以青白瓷和青瓷最为常见。为厘清土东窑青瓷与青白瓷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进而探讨宋代土东窑的制瓷工艺,本文利用真空法、热膨胀法、EDXRF及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以上两类样品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土东窑青瓷吸水率较青白瓷低,胎质更细腻;青白瓷因胎中较高含量的Al2O3使其烧成温度比青瓷高;青瓷瓷胎和瓷釉中较高含量的Fe2O3是其胎色和釉色较青白瓷发青显绿的主要原因,而青白瓷瓷釉中更高含量的CaO是其釉面比青瓷更亮的重要因素;在制釉过程中,青瓷比青白瓷使用了更多的釉灰。

    2021年03期 v.57;No.388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7K]
  • 元代转柄高足杯及类形器刍议

    赵慧群;张志清;张剑;

    转柄高足杯有侈口深腹、直口浅腹两种形制,青白釉高足杯亦有同形非转柄式类形器。通过对该类高足杯类型分析和分期梳理,探讨其文化因素构成,构筑它与唐辽宋金银和陶瓷器之间的意匠渊源及发展脉络。通过分析其功能属性,从中管窥宋元文化的承袭关系,展示有元一代文化与社会世俗性特征。

    2021年03期 v.57;No.388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8K]
  •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瓷器标本与吕氏家族瓷器比较研究

    叶文程;张勇;汤育智;

    通过实地调查考察和查阅相关考古文献资料,结合考古勘探出土瓷片、整器资料与相关研究结论,对富平银沟遗址瓷器标本与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瓷器进行比较,发现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瓷、白瓷、青白瓷、酱褐瓷、黑瓷瓷片及残器与吕大临家族墓出土的瓷器,从形制、胎质、釉色、装饰工艺等具有明显相同或相似之处。综合研究后认为,吕氏家族墓出土瓷器相当部分属于富平银沟遗址瓷窑场生产的瓷器。

    2021年03期 v.57;No.388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7K]

收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17-19世纪华瓷对英国茶具设计的影响

    杨明;詹嘉;

    17世纪以来,中国瓷器和茶叶通过贸易成为欧洲的流行商品,但无处及得上英国。在英国,瓷器既是奢侈品又是日用品。而茶的出现更是和茶具一起共同引发了英国人的餐饮革命,最终让英国成为了头号饮茶大国。本文以博物馆实物为参考,探讨英国茶文化中饮茶礼仪、茶具造型设计和装饰艺术方面的特征,说明中英茶具设计的融合与创新,得出华瓷对英国茶具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

    2021年03期 v.57;No.388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4K]
  • 屋顶上的市井:岭南宗祠建筑陶脊装饰特征初探

    姜陈;吴珊;周洪涛;

    综合运用艺术学、建筑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岭南宗祠建筑陶脊装饰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认为:岭南宗祠建筑陶脊装饰,作为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典型代表,其饱满的构图,丰富的色彩,通俗的题材,生动的造型,不仅形成了岭南传统建筑陶脊装饰的基本特征,也充分反映出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整体风貌;这种特征的形成,既是岭南市井文化在建筑装饰层面的具体呈现,又是特定时空背景下岭南人民生活状态的物态凝固,是我们了解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窗口。

    2021年03期 v.57;No.388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1K]
  •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瓷器与伊兹尼克陶瓷

    李智瑛;

    中国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播世界各地,又对许多世界名瓷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伊兹尼克陶瓷在模仿元青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融汇中西,博采众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本文从丝绸之路中国与土耳其的文化交流出发,对伊兹尼克陶瓷及中国同期瓷器的发展交流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并试图寻找其与中国、西亚、欧洲等地艺术文化的潜在关联。

    2021年03期 v.57;No.388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7K]
  • 论传统山水画形式在当代陶瓷浮雕艺术中的应用

    钟福洪;

    传统山水画形式在当代陶瓷浮雕艺术中的应用包含丰富的内容与含义。传统山水画形式在当代陶瓷浮雕艺术中应用语言元素包括题材、形态、色彩、构图等,主要方法包括传承式、适型式、创意式等,具有重要的民族性、创新性和思想性价值。

    2021年03期 v.57;No.388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