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陶瓷

  • 不同体系凝胶注模成型技术研究进展

    冯亚静;卢志华;马育栋;雷印元;

    凝胶注模成型因可净尺寸生产形状复杂的大尺寸陶瓷零部件,成型坯体成分均匀、缺陷少、强度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凝胶注模成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流程,综述了水基凝胶注模体系、非水基凝胶注模体系下的叔丁醇基凝胶注模体系、醇水基凝胶注模体系及其他一些体系的最新研究展,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2020年02期 v.56;No.37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5K]
  • 锡基氧化物在光催化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廖润华;王静;陈忠艳;任婉璐;杜洁;李月明;王竹梅;

    众多研究表明,锡基氧化物作为一种半导体材料,在解决能源危机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已经成为光催化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人们做了大量的改性实验。综述了锡基氧化物在光催化领域中的掺杂改性研究及其在水处理和催化产氢方面的应用现状,对纳米氧化锡做了简单介绍,分析了不同环境条件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并针对锡基氧化物作为光催化材料应用时存在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有限、使用循环性差、制作产量低等一些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构想。

    2020年02期 v.56;No.375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 SiO2气凝胶添加量对YSZ多孔隔热材料制备与性能的影响

    江峰;江伟辉;冯果;刘健敏;张权;胡庆;苗立锋;

    通过添加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备轻质氧化锆多孔隔热材料,借助FT-FE-SEM、TEM、万能材料试验机和导热系数仪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SiO_2气凝胶加入量对隔热材料导热系数、抗压强度、密度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气凝胶加入量过少或过多会使料浆粘度过小或过大,造成孔分布不均,从而影响隔热性能。当添加30wt%的SiO_2气凝胶时,料浆粘度适中,样品孔径小而均匀,导热系数达到最低值,隔热性能最佳;制备样品的导热系数为0.043 W/(m·k),抗压强度为35.6 MPa,密度为1.51 g/cm~3,气孔率为60.9%。

    2020年02期 v.56;No.375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0K]
  • 蓄热氧化炉中蜂窝陶瓷损坏机理及改进措施

    王波;商庆垄;刘梦辉;孙成喜;王卓;蔡晓锋;

    结合蓄热氧化技术的工作原理,介绍了蓄热氧化炉关键部件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损坏形式,分析了蜂窝陶瓷蓄热体的损坏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延长蜂窝陶瓷蓄热体使用寿命的措施,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为开发高性能、长寿命的新型蓄热体提供参考。

    2020年02期 v.56;No.375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5K]
  • 还原气氛下红柱石基材料的损毁机理研究

    廖桂华;李柳生;蒋明学;

    针对还原气氛条件下红柱石基材料的使用情况,实验研究了高纯度红柱石基材料试样在1300℃下经受强还原气氛热处理前后的气孔率、体积密度、耐压强度等物理性质变化,采用EDAX、XRD、SEM等手段分析了试样热处理前后的化学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从而探讨了强还原气氛下受热时红柱石基材料的损毁机理,并从热力学方面论证了其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300℃下的强还原气氛中保温处理时,CO对红柱石基材料发生的侵蚀反应主要是使其中的莫来石相和玻璃相中的SiO_2被还原成SiO气相,从而造成红柱石基材料在化学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方面逐渐产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化学组成上SiO_2含量减少、Al_2O_3含量增多;矿物组成上莫来石和玻璃相含量减少、刚玉相含量增多;显微结构方面则由于SiO的挥发逸失,造成了结构空洞化现象。

    2020年02期 v.56;No.375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3K]
  • 锆酸酯偶联剂对氧化锆陶瓷注射成型的影响

    邓丽健;王锦龙;郑精武;蔡伟;应耀;余靓;李旺昌;车声雷;乔梁;

    将锆酸酯偶联剂在不同的分散介质中对氧化锆粉体进行表面处理,然后制备氧化锆注射成型坯体并在1500℃烧结,通过测量挤出颗粒料的熔融指数、坯体和烧结体强度,用SEM观察烧结体显微结构,研究了锆酸酯偶联剂对氧化锆陶瓷注射成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锆酸酯偶联剂显著提高挤出颗粒料的熔融指数和溶剂脱脂率。相比于未经偶联处理的样品,采用乙醇作分散介质的偶联体系,其熔融指数提高了106%,8 h的溶剂脱脂率提高了6.8%。这些性能提高主要来自于经偶联剂改性氧化锆粉体的亲水性下降,从而提高了其在粘结剂中的分散性能。

    2020年02期 v.56;No.375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5K]
  • Dy3+/Y3+掺杂GdPO4玻璃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张宇琛;郭磊;胡成武;李艳艳;颜正;

    以Na_2CO_3、Al_2O_3、SiO_2、NaF、GdF、DyF、YF、(HN_3)_2HPO_4为原料,利用熔融急冷法制备了GdPO_4玻璃陶瓷以及Y~(3+)、Dy~(3+)、Y~(3+)/Dy~(3+)掺杂的GdPO_4玻璃陶瓷,通过DSC、XRD、SEM、紫外可见光度计等研究了玻璃陶瓷的制备工艺、相成分、微观结构和透光性。结果表明:确定的热处理规程为570℃核化2h再670℃晶化2h,得到的玻璃陶瓷外观透明、成型良好,在玻璃基体中有明显的微晶。在GdPO_4中掺杂稀土有利于微晶从玻璃基体中析出,其中Dy~(3+)掺杂GdPO_4玻璃陶瓷中的微晶尺寸最大。所有的玻璃陶瓷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过性,Dy~(3+)掺杂的GdPO_4玻璃陶瓷的可见光区透光率低于其他样品。

    2020年02期 v.56;No.375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4K]
  • 不同基体材质的Sm2Ce2O7涂层热冲应力的数值模拟

    桑玮玮;杨树森;康裕;张红松;

    采用ANSYS软件对Ni、45钢、SiC_f/SiC、2Cr13、1Cr13Ni9Ti五种不同基体Sm_2Ce_2O_7涂层的热冲击应力进行了计算,系统研究了基体材质对热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基体材质涂层均存在较大的热应力,最大热应力绝对值出现在热冲击瞬间,35 s后趋于稳定,径向应力的影响远大于轴向与剪切方向;径向应力在横向距离小于12mm时保持稳定,横向距离在12~18 mm范围内,应力梯度逐渐增大;SiC_f/SiC基体在表面及表面层/粘结层界面的应力状态为压应力,且表面径向、表面及表面层/粘结层界面的轴向应力梯度均低于其他基体涂层,有利于界面的结合及防止横向裂纹的扩展;热膨胀系数的差异造成SiC_f/SiC基体涂层与其他金属基体涂层的体积形变方向不一致,同时粘结层/基体界面应力绝对值及应力梯度略大于2Cr13基体涂层,基体的热膨胀系数是影响热冲击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2020年02期 v.56;No.375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0K]
  • 烧结温度对钛酸钡/铁酸钴陶瓷性能影响

    曾志欣;徐瑞成;班旭光;秦晓凤;邓小玲;高荣礼;

    铁电/铁磁复合材料由于其铁电相与铁磁相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作用,在存储器,传感器,换能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钛酸钡/铁酸钴陶瓷,研究了烧结温度对陶瓷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电性能、磁性能以及磁电耦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陶瓷主晶相为钛酸钡和铁酸钴,无其他杂相,且结晶度较好;陶瓷表面较为平整、孔洞较少,晶粒分布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2μm;烧结温度为1200℃时,剩余极化强度最大,为11.83μC/cm~2,烧结温度为1300℃时,剩余极化强度最小,仅为049μC/cm~2;烧结温度为1250℃时,漏电流密度比其它样品小两个数量级;烧结温度为1250℃的陶瓷具有最大的介电常数和最小的损耗;烧结温度为1200℃时陶瓷的剩余磁化强度最小,为6.03 emu/g,烧结温度为1300℃时所得陶瓷的剩余磁化强度最大,为37.64 emu/g,且在外场(2mT)作用下剩余极化强度的相对变化量最大(34.69%),表现出一定的磁电耦合特性。

    2020年02期 v.56;No.375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3K]

建筑卫生陶瓷

  • 钼尾矿陶瓷透水砖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李峰;王宏;周春生;范新会;

    以钼尾矿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的高温粘结剂,采用模压成型法制备陶瓷透水砖。实验结果表明:钼尾矿用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成型压力等对样品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透水系数、保水性、耐磨性、抗冻性等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钼尾矿用量75%,在烧结温度1160℃,保温时间40 min,成型压力15 MPa,在此工艺条件下,得透水砖的抗折强度为3.8 MPa;抗压强度33.2 MPa,透水系数1.5×10~(-2) cm/s,保水性0.92 g/cm~2,抗磨长度27 mm,强度损失率15.3%,主要性能指标完全符合GB/T25993-2010要求。研究成果为钼尾矿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020年02期 v.56;No.375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9K]

日用陶瓷

  • 高压注浆泥坯成形仿真分析和主要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谢三元;刘子建;张小龙;

    微孔树脂模具与注浆压力、泥浆性能参数的匹配是影响陶瓷泥坯高压注浆成形质量的重要因素。企业主要依赖经验和多次试验确定工艺参数,目前还没有基于数值仿真技术的成熟方法。分析了高压注浆成形的基本原理,通过实样制作及测试研究了微孔树脂模具材料的孔隙率等性能参数。进一步建立了泥浆成形过程仿真模型,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微孔树脂模具高压注浆泥坯成形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压滤界面的压力分布和不同参数条件下的过滤固相分布特点,指出了不同注浆压力、泥浆含水率、固相颗粒尺寸等参数对泥坯成形的影响,为利用计算机仿真方法确定高压注浆工艺参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方法。

    2020年02期 v.56;No.375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2K]
  • 辽瓷穿孔式“鸡冠壶”造型演变特征研究

    王赫德;李正安;

    穿孔式"鸡冠壶"以极为鲜明的形态特征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辽瓷器物。基于详实考古资料中的典型器物,聚焦并归纳辽瓷穿孔式"鸡冠壶"在不同社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以此为基础总结其造型演变规律,解读其文化内涵并得出相应启示。

    2020年02期 v.56;No.37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2K]
  • 富平银沟遗址部分陶瓷碗类的造型规格及装饰制作

    孟树锋;孟鸣;梁亚萍;王德义;

    以传统陶瓷工艺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长期的陶瓷艺术设计、实际制作和现行的技艺规则及生活习尚,对银沟遗址出土陶瓷标本中部分特征较强的碗类器物在时代判断、制作工艺、造型装饰、规格使用等方面的成因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得出了这部分陶瓷的烧制技术特点、装饰艺术及美学风格及它在整个中国陶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2020年02期 v.56;No.375 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0K]

收藏与鉴赏

艺术陶瓷

  • 辽代摩竭形象独特性成因

    栗翠;

    契丹族—作为长期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特别在摩竭形象的演变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些异彩纷呈的辽代遗存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辽代的摩竭形象长久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承唐而来,是摩竭佛教文化与鱼龙变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汉文化与契丹本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独特艺术。摩竭相关的器物流行反映了契丹文化除传统因素以外,亦包含着很多外来文化的因素,这对深入了解契丹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摩竭为基础,延伸至契丹人生活中摩竭形象的文物,参照前人的研究,对辽代摩竭文的独有特征进行探讨。

    2020年02期 v.56;No.375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