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义;
2011年,富平县人民政府实施S106省级公路改线及富平县城规划区东北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对该项目区域范围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本文着重介绍富平银沟遗址文物勘探项目工作概况及富平银沟遗址的调查、勘探与研究工作。勘探确定了银沟遗址的具体范围,共发现各类遗迹1910处,其中古代窑炉遗址318座、灰坑832处、矿物质原料遗迹242处、古井145眼、房址8处、道路10条、壕沟12条、古墓葬88座和扰土坑229处,探查出古窑炉遗迹、夯土墙遗迹、古墓葬等内涵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及大量精美的古瓷器、陶器残片及砖、瓦等遗物。积累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为该遗址的后续考古发掘、保护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奠定了科学基础。
2017年S1期 1-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6K] - 罗文利;
<正>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国革命的圣地,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14个王朝在此建都,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文化遗产集完整性、丰富性、至高性于一体,拥有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极高的文化品位,是实物考古、史实佐证、艺术审美、科学展示、传统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2017年S1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编者;
<正>银沟遗址位于西安市富平县的东北部,由陕西省文物局命名。所谓银沟是指南北方向的一条离地面约4~8 m深的长沟,是温泉河的一条支流。富平银沟遗址曾多次遭受严重破坏,厚实的黄土堆积掩埋着沉沉的历史,只有那些分布在地面和银沟两边的崖坡上随处可见裸露的灰坑、古井、瓷片和陶片,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显得特别耀眼。2011年10月,富平县人民政府将银沟遗址公布为第
2017年S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胡富强;徐飞旋;
2011年以来,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联合渭南市考古所、富平县文物局全面展开银沟地区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工作,笔者全程参与了银沟遗址调查、勘探工作和文物标本的搜集以及标本登记、整理编号的工作。本文着重介绍有关富平银沟遗址陶瓷标本的分布,陶瓷标本的采集和征集情况。经过标本整理及类型学统计分析,发现富平银沟遗址中搜集的陶瓷标本具有唐、五代、北宋时期烧制陶瓷的特点。从工艺上看,这些陶瓷标本器型丰富,质量上乘,反映出该地区出现的标本具有高超的制瓷技术水平。
2017年S1期 7-1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0K] - 于长立;赵玉明;于海龙;吴楠楠;周少华;
陶瓷矿产资源是陶瓷生产的基础,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一个地区陶瓷资源状况对其陶瓷业的发展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富平地区陶瓷矿产资源相关地层的实地考察和地质典籍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探讨了当地的地质演化规律;明晰了相关地层的形成过程与机理,初步查明富平地区陶瓷矿产类型,研究分析了本地陶瓷矿产主要赋存地层的形成环境和过程及其形成的母岩、气候、地貌和地质构造的条件;研究提出了富平地区陶瓷矿产资源形成过程的8个阶段和5种矿床类型的成因以及呈枝网串珠带状与散点状的鸡窝矿分布特征,概括提出了富平地区陶瓷矿产资源的8大特点。研究的目的是为富平银沟遗址考古勘探中出现大量的不同品种的瓷片和窑具遗物寻找原材料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具有丰富多样的陶瓷矿产自然资源,这为匠人们有效地利用当地矿产原材料并成功烧造出多品种的陶瓷产品提供了可能。
2017年S1期 16-35+18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7K] - 陈建彬;胡富强;
为了进一步厘清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古窑炉的性质,特别是寻找遗址周边瓷窑址遗存,从2011年始,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对富平地区的瓷窑址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发现银沟遗址地表有10余座古窑炉遗迹,主要分布于银沟遗址内的沟鱼村、西俭村、旧北社村、银沟村、郭窑村、陈家店村等六个自然村的土地范围内。结合查阅与富平相关的历史文献、文物普查资料,并经实地考古调查后,我们发现富平地区至少在唐代已形成规模性窑业生产,窑业门类众多、品种复杂,其中有朝廷官办窑场。尽管瓷窑址所占比例并不太大,但从唐始瓷窑生产就很兴盛,历经五代,一直延续到宋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和白瓷,还有酱色瓷和青白瓷。
2017年S1期 36-4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0K] - 夏君定;王德义;陈建彬;胡富强;王白辰;季晓冬;周少华;
应用热释光前剂量饱和指数法以及前剂量激活法技术对采、征集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大量陶瓷器样品中较典型的101件青白瓷、青瓷、黑釉瓷以及素烧瓷等样品的进行年代测定,分别得到了陶瓷器样品的烧制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这些采集于银沟遗址的陶瓷样品年代在唐代、五代和宋代范围内,表明银沟遗址从唐代就已经开始烧制瓷器,五代与北宋应是烧制瓷器的鼎盛期。并对10件江西景德镇考古研究所提供的青白瓷样品进行了比对年代测定。得到采集于陕西富平银沟遗址的青白瓷样品的热释光年代明显高于江西景德镇考古所提供的青白瓷样品的年代。为该项目的圆满完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7年S1期 50-6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6K] - 刘松;李青会;周少华;
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对陕西富平银沟遗址采集瓷质标本青白瓷、青瓷和白瓷三类瓷器标本残片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获取了不同类型瓷器胎釉化学成分,并将其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和耀州窑青瓷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银沟遗址出土的银沟遗址采集的青白瓷属低Al_2O_3高SiO_2体系;同一地区的标本由于窑场地点、年代的差别,势必存在用料配釉、工艺技术上的差异,表现为有一定的离散性。银沟遗址采集青白瓷标本在胎釉化学成分上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样品均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微量元素Cr和Zr的分布上区别明显。银沟遗址青瓷标本胎体组分差异明显,可大致划分为三类,分别是中等硅铝类、高铝低硅类和低铝高硅类。银沟遗址白瓷样品在胎体组分上亦存在较大差异,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样品在胎体组分上具有典型的高铝低硅特征,而另一类则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从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南北方窑场生产相类似品种的产品,除了表面上直观感觉相似外,从标本胎体中常用元素的化学组成来看,亦有非常多的标本处在重叠区域。这说明不同地域的窑工们在采用制瓷原料上已经掌握了常识性的选择和凭经验目测选择矿物原料的技术水平。过去学界认为高铝低硅类样品为北方青瓷或白瓷的特征,其实不然。瓷片标本中的胎釉化学组成比例高低只与不同产地所选用的原材料矿物有关,而单一矿物的组织特性及结构相似性是不论南北的。然而,不同矿物形成的环境条件会使该类矿物形成过程中留下某此微量元素的差异。同一窑场的不同时期因生产采用的原料矿发生变化,亦可产生同窑场不同时期的产品常量及微量元素存在差异的现象。
2017年S1期 66-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5K] - 李青会;刘松;周少华;
利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OCT)和超景深光学显微系统(OM)对陕西富平银沟遗址采集陶瓷标本实物资料进行了分析,获取了相关的科技信息,并将银沟遗址青白瓷标本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银沟遗址青白瓷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在釉层物理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银沟遗址青瓷标本和白瓷标本在釉层物理结构及制作工艺方面存在差异。
2017年S1期 82-9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5K] - 周少华;于长立;李川;胡富强;徐维茂;
本研究运用现代陶瓷考古的理念,通过对富平地区陶瓷矿产资源相关地层的实地调查和考察,探讨当地的地质演化规律,明晰相关地层的形成过程与机理;结合考古调查所得的陶瓷矿物标本,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检测方法和手段,分析、研究并寻找适用于配制胎、釉生产的制瓷原料的矿物种类;初步查明:富平县陶瓷粘土类按当地称谓又可分为:白坩泥、青坩泥、黄金土、紫金土、羊脑子和杂色粘土等。并提出了富平地区陶瓷矿产资源形成过程的8个阶段和5种矿床类型的成因以及呈枝网串珠带状与散点状的鸡窝矿分布特征。概括提出了富平地区陶瓷矿产资源的8大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陶瓷矿产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陶瓷粘土类高岭石、石英、长石、瓷石、方解石和赤铁矿等矿物类型。这为当时匠人们有效地利用当地矿产原材料并成功烧造出丰富多彩的陶瓷产品提供了可能。
2017年S1期 96-10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4K] - 李川;张小娜;
通过对银沟遗址陶瓷标本的测试分析、年代分析、类型学分析以及遗址附近陶瓷原料的调查及测试分析,以及对标本的仔细观察,从陶瓷工艺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认为银沟遗址的陶瓷具有从唐朝至北宋的时间跨度,技术先进,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极有可能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产瓷地域。
2017年S1期 107-12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3K] - 方涛;袁文瓒;李川;
利用EDXRF方法对银沟遗址陶瓷标本进行了元素组成分析,利用色差色彩计测试了部分陶瓷表面釉层的色度指标,利用高温热膨胀仪对部分陶瓷做了烧成温度测定。并将分析结果与同时期景德镇地区陶瓷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银沟遗址的陶瓷标本青白瓷为“高硅低铝”类型,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标本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青瓷则呈现“高铝低硅”的特点。
2017年S1期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4K] - 孟树锋;孟鸣;薛胜利;梁亚萍;
从古陶瓷工艺的角度对富平银沟遗址出现的陶瓷标本进行分析研究。又结合作者对传统陶瓷工艺技术的研究、制作、工艺复原实验的数年学习、实践积累的心得,着重对富平银沟遗址的瓷质标本中主要品种青瓷,对其整个工艺流程成因作初步揭秘演示,从而探讨唐宋时期富平一带窑业发展的工艺技术水平及对后来陕西“耀州窑”青瓷的影响。
2017年S1期 12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3K] - 周少华;金欣园;娄佳清;
陕西富平银沟遗址考古勘探发现了一批胎体致密烧结、洁白轻薄、釉层光亮的青白瓷,制瓷技术精湛。本文通过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PXRF)和热释光测年技术,对这批青白瓷进行了胎釉化学成分的检测及测年分析,并与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检测结果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银沟遗址的青白瓷与湖田窑青白瓷在胎釉常量元素分布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在部分微量元素的组成上差异明显。银沟遗址出土的青白瓷的烧制年代主要为五代至北宋时期。而湖田窑青白瓷的烧制年代为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时期。在釉与胎体工艺制作上前者水平大大高于后者。
2017年S1期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6K] - 周少华;马鑫宇;俞怡;
本文在查阅文献、综合研究出土实物的基础上,探讨富平银沟遗址与五代“柴窑”产地之间的关系。经科技考古研究,陕西富平银沟遗址为唐中晚期至北宋时期中国北方重要的制瓷窑场遗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高品质的青白瓷,其在时空分布、器物特征上与古代文献记载的五代时期的“柴窑”基本相符。故推测富平银沟遗址相关窑场即为“柴窑”的产地。而那类青白釉瓷即为文献记载的“柴窑”器。
2017年S1期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 周少华;俞怡;马鑫宇;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结合科技考古的研究结果,探究富平银沟遗址与“鼎州窑”和“耀州窑”的关系。研究认为:富平地区窑业在唐代曾被称作“鼎州窑”。它是我国北方唐中晚期重要的制瓷窑场。唐末之后因行政地域名称变更,该地区归耀州管辖,故相关窑场被后人定名为“耀州窑”。从窑业的工艺技术角度而言,当今的“耀州窑”应是唐“鼎州窑”的传承与发展。
2017年S1期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6K] - 周少华;
<正>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八日由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技考古专家评估讨论会”于2017年3月27日—3月28日在浙江杭州如期召开。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由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主持的,浙江大学为首的陶瓷科技考古课题组承担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技考古研究项目》已圆满完成预先设计的工作计划和进度。历时二年有余的
2017年S1期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刘云辉;
富平银沟遗址发现的古瓷窑,出土的陶瓷及制瓷工具等,反映了唐宋时期这里曾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瓷窑,这里发现的瓷器及瓷片标本经科学检测,证实这里烧制的瓷器水平很高,在中国唐宋时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成果的出现,笔者以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这里具有优质的制胎制釉的资源;二是由于较早的采用了包括二元配方等先进工艺;三是由于这里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关中平原,秦汉隋唐京畿之地),悠久深厚的制作陶器及瓷器的历史文化背景。
2017年S1期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张蕴;
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五里头村之北,2005年末,因文物被盗掘而引发了长达4年之久的考古发掘。北宋吕氏家族乃该时期关中地区名门望族,其中吕氏四贤: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皆是北宋文坛与政界之著名人物。吕氏家族墓园内共包含29座家族成员墓葬,墓内出土大量不同质地随葬品,且以墓主生前实用瓷器为主。本文仅就随葬瓷器的形制、釉色、胎质、纹饰、用途做一概括性介绍,并在器物用途分类与重点标本检测方面略述感悟和看法,以供同道讨论。
2017年S1期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5K] - 周少華;
<正>历时三年的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在合作双方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课题组成员全力合作,不懈的努力,现已取得了重大科技考古成果。然而,对于一个学术上有争议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考古项目,我们运用现代考古先进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做“科学考古”尝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探险。课题组研究团队尽管对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学术争论在所难免。鉴于我
2017年S1期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