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评述

  • 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毕菲;肖姗姗;董相廷;赵丽;盖广清;王立艳;

    钇铝石榴石(简称为YAG)属于立方晶系,是一种重要的发光基质材料。以其优良的物理、化学、热学、光学性质以及机械性能,使其成为发光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研究者已用高温固相法、沉淀法、燃烧法、水热与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微波法、微乳液法、喷雾热解法以及静电纺丝法等方法成功地制备出纳米颗粒、纳米球、纳米纤维、纳米带以及同轴纳米纤维等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纳米材料。本文中总结了上述几种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其优缺点,并结合在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工作,对稀土钇铝石榴石制备方法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2017年12期 v.53;No.34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2K]

研究与开发

  • 微波水热法制备SrMoO_4粉体及其电化学性探讨

    程亮;林囿辰;罗凌虹;吴也凡;

    采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SrMoO_4粉体。采用XRD和SEM表征了该粉体性能。实验表明:该粉体在煅烧温度950℃以上可以生成白钨矿结构的SrMoO_4纯相,且该粉体具有某种特殊形貌,直径约5μm的球形颗粒,每个球形颗粒是由大量的直径约100nm的细小晶粒构建而成,显示出其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对以SrMoO_4-SSZ为SOFC阳极的单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单电池的开路电压仅为31.5mV(理论开路电压为1.0V左右),电池输出基本为0。进一步将SrMoO_4-SSZ阳极在900℃下通入H_2还原5h,发现白钨矿结构的SrMoO_4没有被还原成钙钛矿结构的SrMoO_3,表明该结构非常稳定。

    2017年12期 v.53;No.349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9K]
  • 碳羟基磷灰石除氟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朱庆霞;李双;

    通过沉淀法合成羟基磷灰石(HA)和碳酸根掺杂的羟基磷灰石(CHA),利用XRD和TEM对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比研究了HA和CHA对氟离子的吸附行为。吸附实验的结果表明,碳酸根掺杂能提高HA作为环境友好型除氟材料的吸附能力,但并未改变吸附类型。吸附均为一个自发的(ΔG~0<0),吸热(ΔH~0>0),熵增(ΔS~0>0)的过程;对比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效果,Langmuir优于Freundlich模式;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2017年12期 v.53;No.34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6K]
  • 水解法和水解-水热法制备γ-Ce_2S_3@SiO_2包裹色料的研究

    李月明;陈镇华;王竹梅;沈宗洋;高轶群;

    以工业纯γ-Ce_2S_3大红色料为研究对象,以正硅酸乙酯(TEOS)、氨水(NH_3·H_2O)、CTAB和无水乙醇为原料,研究水解法和水解-水热法在不同醇水比条件下制备SiO_2包裹γ-Ce_2S_3色料(记为γ-Ce_2S_3@SiO_2)效果和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水解-水热法制备的γ-Ce_2S_3@SiO_2色料包裹效果优于水解法,当醇水比为7∶1时,包裹色料表面的SiO_2包裹层厚度适中,更致密,包裹色料经550℃热处理后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红度,a*达到22.16。包裹后色料的抗氧化温度从350℃左右提高到758℃。

    2017年12期 v.53;No.349 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8K]
  • B_4C-BNNTs/TiB_2-B_4C层状复合材料层间残余应力分析及界面组成优化

    刘维良;吴敏;史重涛;

    采用ANSYS软件对B_4C-BNNTs/TiB2-B_4C层状复合材料中硬夹层含不同体积分数B_4C时的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B_4C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层间残余应力呈下降趋势。基于分析结果,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硬夹层含不同体积分数B_4C的复合材料样品。研究了B_4C体积分数对B_4C-BNNTs/TiB_2-B_4C层状复合材料层间残余应力、界面结合情况、相对密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_4C含量为15 vol%时,可得到最佳结果,此时材料的相对密度、抗弯强度、断裂韧性和维氏硬度分别为99.1%、509 MPa、7.49 MPa·m~(1/2)和38.6 GPa。

    2017年12期 v.53;No.34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1K]
  • 氧化铝-锆英石基复相陶瓷坩埚的抗铅腐蚀性能研究

    任立琴;刘敏芳;游雯;

    采用氧化铝(高强度、高膨胀系数、耐腐蚀相材料)、锆英石(高耐腐蚀、中等膨胀系数)过渡相材料、低膨胀相材料复合方式,研制氧化铝-锆英石基复相陶瓷坩埚,通过在压电陶瓷烧料及烧成使用过程中被破坏后的物相、显微结构的检测,分析承烧坩埚在使用过程中被铅腐蚀而损坏的机理,研究物相组成、力学性能、显微结构对承烧坩埚抗铅腐蚀性能的影响。

    2017年12期 v.53;No.349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2K]
  • 基于声发射的陶瓷材料损伤和增韧特性研究

    赵海涛;褚亮;

    陶瓷作为准脆性材料,在受载破坏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声发射信号。应用声发射及其定位技术研究了95%氧化铝(AD95)陶瓷,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单轴压缩加载下的裂纹扩展过程。通过Geiger定位方法对巴西劈裂实验中两种陶瓷破裂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声发射定位实验可以直观的反映陶瓷材料裂纹成核,扩展,贯通的过程。通过声发射事件数和信号幅度可以分析氧化锆对氧化铝陶瓷的增韧效果。

    2017年12期 v.53;No.349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7K]

信息及动态

探索与交流

  • 新常态下的日用陶瓷产业的营销发展与创新

    黄弘;李海东;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日用陶瓷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有效应对挑战和把握机遇,日用陶瓷企业有必要积极地进行战略转型和创新,特别是在营销方面。日用陶瓷产业传统销售模式主要以零售、批发为主,营销策略包括定制营销、差异化营销与文化营销;会展作为一体化的陶瓷商贸平台,其在塑造陶瓷企业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崛起,日用陶瓷企业纷纷拥抱互联网,进而激发了陶瓷企业新一轮的营销创新。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日用陶瓷企业进行跨界营销创新,将有助于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2017年12期 v.53;No.349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0K]
  • 从专利视角看我国日用陶瓷技术创新

    朱姝妍;鄢春根;童薇羽;

    采用中国知识产权网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CNIPR)检索整理日用陶瓷领域专利,通过分析我国日用陶瓷专利的申请时间趋势、创新区域分布、创新主体构成、技术热点分布等,了解我国日用陶瓷行业技术创新的情况。

    2017年12期 v.53;No.34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0K]

标准与检测

生产与应用

  • Eu~(3+)掺杂纳米片状羟基磷灰石的制备与表征

    孙海娜;左桂福;韩大庆;崔向旭;刘珊珊;宗培肖;

    羟基磷灰石(HAP)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细胞实验中,掺杂具有荧光性的物质,对研究生物荧光探针着重要的意义。采用化学沉淀法,以PEG-8000(聚乙二醇-8000)为模板剂,在pH值为9的条件下,制备出了Eu~(3+)掺杂的纳米级别(100 nm)片状羟基磷灰石。用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红外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为9条件下可以制备出片状形貌的HAp,随着Eu~(3+)掺入量的增加,对HAp的形貌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荧光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掺入量为3%时,荧光强度最强。

    2017年12期 v.53;No.349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4K]
  • CuO-MnO-V_2O_5-Fe_2O_3-TiO_2仿金属光泽釉的制备

    董伟霞;包启富;顾幸勇;吴帆;

    采用生料铅釉作为基础釉,通过加入着色剂(即金属氧化物)CuO-MnO-V_2O_5-Fe_2O_3-TiO_2来制仿金金属光泽釉。考察了不同金属氧化物含量对釉面金属光泽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金属氧化物含量(wt%)为CuO 3%、MnCO_3 8%、V_2O_5 1%、Fe_2O_3 0.5%和TiO_2 0.5%时,在1250℃下保温20~30 min,并在750℃快速冷却时釉面呈现很强的金属光泽效果。利用XRD对釉层进行分析,随着外加V_2O_5、Fe_2O_3和TiO_2氧化物的加入,促使了CuMn_2O_4尖晶石的进一步析出,使光产生更强的选择性反射,从而釉面的仿金属光泽进一步加强。同时,釉面具有良好的坯釉结合性和高的釉面硬度705.9 kg/mm~2。

    2017年12期 v.53;No.349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0K]
  • 硅灰为原料制备类球形亚微米碳化硅粉体

    徐慢;王昭;王树林;季家友;代小元;

    以硅灰为硅源、葡萄糖为碳源制备粉体先驱体,然后经过炭化和煅烧,制备类球形亚微米碳化硅粉体。实验采用1200、1300、1400、1500℃4种温度煅烧样品,并对产物进行物相、粒度、形貌分析。结果表明:1200℃时,碳热还原反应未发生,硅灰中无定形的二氧化硅转变为结晶形态;剩余三种温度下得到的产物均是3C型碳化硅,在1400℃下能够制备出球形度良好的亚微米碳化硅粉体,其平均粒径约为0.2μm;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碳化硅的结晶度增强、粒度变大、球形度变差。

    2017年12期 v.53;No.349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5K]
  • 铅基压电陶瓷承烧板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敏芳;任立琴;高群力;查越;

    采用低膨胀相材料、化学稳定性强的基相材料及其它辅助相材料为主要原料,采用压力注浆成型,自然干燥,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铅基压电陶瓷承烧板。研究晶相组成、显微结构对烧银承烧板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可制备热膨胀系数α_((室温~800℃))=2.81×10~(-6)℃~(-1),抗弯强度151.6 MPa,抗热震性△T≥400℃不裂的陶瓷承烧器具,用作铅基压电陶瓷被银后烧银(700~850℃)承烧板,其使用寿命超过150次。

    2017年12期 v.53;No.349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4K]

收藏与鉴赏_陶瓷艺术作品选登

陶瓷艺术

古陶瓷研究

  • 先秦陶鬲袋状空足的演变和实用性探析

    虞会青;吴隽;吴军明;

    陶鬲作为一种炊具相比于同时代的其他炊具其独特之处在于三个中空的袋足,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陶鬲的袋足形制和它在人们饮食生活中的地位几经变化,它的盛行是由于袋足的优势,退出历史舞台也因为其袋足的功能不再为人们所需求。把陶鬲袋足的实用功能与先秦社会的饮食结构、取食工具、农业等等的相关因素相结合来研究,对于探求陶鬲袋足形制变化的社会动因是比较重要的研究视角。

    2017年12期 v.53;No.349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