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评述

  • 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SiC基复相陶瓷的研究进展

    杨乐;陈晶玲;钟丽娜;雷廷平;余兆菊;

    在碳化硅(SiC)陶瓷中引入异质元素可赋予其更优异的性能,如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独特的电磁性能。采用单源聚合物先驱体法制备陶瓷,通过合成不同结构的单源聚合物先驱体,可在原子尺度设计、调控陶瓷的组成和微结构等方面,达到优化陶瓷性能的目的。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介绍了单源聚合物先驱体制备Si-B-C、Si-M-C(M=Ti,Zr,Hf)和Si-M-C(M=Fe,Ni)复相陶瓷的研究动态,并展望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

    2017年06期 v.53;No.343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研究与开发

  • 碳化硅粉体的整形及其再结晶动力学研究

    刘望生;代小元;许顺祥;高金锋;薛俊;曹宏;

    采用热处理法对不规则形状碳化硅粉体进行了整形研究。分析了不同粒径碳化硅粉末在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碳化硅粉末的形貌、圆度、粒径大小的变化,并对其再结晶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高温热处理对碳化硅粉体能进行有效的整形,在2000~2050℃热处理温度范围内,整形后碳化硅颗粒球形度高,颗粒表面圆滑;碳化硅粉在高温下的再结晶传质方式为蒸发-凝聚,在再结晶初期,当再结晶时间一定时,碳化硅粉颈部增长率与原始颗粒半径成反比,与温度成正比。

    2017年06期 v.53;No.343 8-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 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成岳;左玉环;范小丰;

    在制备出氧化石墨的基础上制备出石墨烯,并用XRD、SEM、TEM、FT-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一系列表征。以甲基橙废水为吸附模拟对象,考察了不同pH、温度、投加量对吸附脱色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45℃下,当甲基橙浓度为20 mg/L,pH=2,石墨烯投加量为300 mg/L时,石墨烯对甲基橙的吸附效果最好,此时吸附量q为56.67 mg/g,吸附脱色率R达85.02%。石墨烯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吸附脱色过程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有较好的相关性。分别采用准一级ln(q_e-q_t)=lnq_e-k_1t和准二级t/q_t=1/k_2q_e2+t/q_e模型考察了石墨烯对甲基橙染料废水的吸附动力学,准二级反应模型与实验数据之间有更好的相关性。此外,热力学方程的计算结果表明,石墨烯对甲基橙染料废水溶液的吸附脱色过程是自发吸热过程,且以物理吸附为主。

    2017年06期 v.53;No.343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 EuFeO_3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

    蒋东丽;黄丽芳;明廷永;

    以Eu_2O_3和Fe(OH)_3为反应前驱体,以NaCl为介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合成了稀土复合氧化物EuFeO_3纳米粉体。分别用XRD和TEM对粉体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气敏性能。结果表明:反应物料于1000℃煅烧4 h可获得纯相EuFeO_3纳米粒子;在工作温度320℃时,以该纯相纳米EuFeO_3材料为基的元件对丙酮的响应强且选择性好,其灵敏度与丙酮气体的浓度的对数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元件对浓度为50 ppm(10~(-6))丙酮气体的灵敏度达26.2,响应-恢复时间为14 s和23 s。

    2017年06期 v.53;No.343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 Er_2O_3掺杂对SrCaBi_4Ti_5O_(18)无铅压电陶瓷结构与电学性能的影响

    刘洁晶;

    采用传统固相合成法制备了SrCaBi_(4-x)Er_xTi_5O_(18)(SCBT-xEr,x=0.00,0.02,0.04,0.06)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Er~(3+)掺杂量对陶瓷物相、微观结构、电学性能及高温稳定性的影响。XRD表明,Er~(3+)掺杂并没有改变SCBT-xEr陶瓷的晶体结构,所有样品均为单一的铋层状结构;通过电学性能分析,随着Er~(3+)掺杂量的增加,在室温下介电常数先增加后减小,居里温度(T_c)逐渐减小。当x=0.02,烧结温度为1180℃时,陶瓷的综合性能最佳,压电常数(d33)=23 pC/N,居里温度(T_c)=427℃;当退火温度达到300℃时,压电常数(d_(33))依旧保持在20 pC/N左右,说明材料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材料可以在300℃的高温环境中应用。

    2017年06期 v.53;No.34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Si/Ba比对钙钛锆石-钡硼硅酸盐玻璃陶瓷结构的影响

    肖继宗;吴浪;王欣;李会东;滕元成;

    采用熔融-热处理法制备SiO_2-B_2O_3-Ba O-Na_2O-CaO-ZrO_2-TiO_2体系钙钛锆石玻璃陶瓷,利用差热分析法(DTA)、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不同Si/Ba比(1~10)对该体系玻璃陶瓷晶相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i/Ba比的增加,玻璃[SiO_4]四面体增多,[BO_3]三角体减少,玻璃转变温度略有升高,晶体生长温度在800~950℃范围内;当Si/Ba=1时,主晶相为Ba_2TiSi_2O_8,次要晶相为CaZrTi2O7,样品致密性较差;随着Si/Ba比增大,Ba2TiSi2O8相基本消失,长条状的CaZrTi_2O_7晶体增多;当Si/Ba比增加到6时,有明显的CaTiSiO_5晶相生成;块状的CaTiSiO_5晶体随着Si/Ba比进一步增加逐渐增多。

    2017年06期 v.53;No.34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探索与交流

  • 陶瓷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耦合机理研究

    杨建仁;左和平;章立东;

    陶瓷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在区位空间、资源要素、创新体系和发展目标等多方面存在着耦合关系,本文运用因果关系图,分析了陶瓷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机理。为促进陶瓷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空间的良性互动,应强化陶瓷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建立政府引导的集群式区域创新体系。

    2017年06期 v.53;No.343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标准与检测

  • 微波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陶瓷原料中Fe_2O_3

    雷连伟;易和英;王华军;黄正根;施小涛;周赟;

    采用具有操作简单、消解完全等优点的微波消解样品,利用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陶瓷原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探讨了消解所用酸的种类、显色波长、显色时间和显色剂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HCl-HNO_3-HF-H_2O_2溶矿,420 nm为显色波长,10 min显色,5 mL磺基水杨酸显色液为条件时陶瓷原料中所含高含量的杂质离子对Fe_2O_3的测定基本没有影响测试效果;使用4种陶瓷原料国家标准物质GBW03116、GBW03134、GBW03115、GBW03122进行分析验证,测定值与推荐值相符,RSD为1.04~3.47%,相对误差绝对值≤4.21%,加标回收率在92.0~106.1%,|△lgC|≤0.019;对乐山和眉山地区陶瓷原料样品进行分析并与常规消解国标方法进行比对实验,测定结果采用t检验法证明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新建立的方法为快速、准确检测陶瓷原料中Fe_2O_3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2017年06期 v.53;No.34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9K]

生产与应用

  • 碳酸钠对粉煤灰泡沫玻璃性能影响的研究

    申鹏飞;秦子鹏;田艳;李刚;宋强;周国奇;

    发泡剂对泡沫玻璃物理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为了探究碳酸钠掺量对泡沫玻璃性能的影响及成孔机理,以20%粉煤灰和80%玻璃粉为基料,分别采用2%、3%、4%、5%和6%碳酸钠掺量,制备粉煤灰泡沫玻璃,并进行了测定;通过试验研究了碳酸钠掺量对粉煤灰泡沫玻璃的导热系数、表观密度、机械强度及孔隙率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并对碳酸钠在泡沫玻璃中的成孔机理进行了分析。当碳酸钠的掺量为5%时,导热系数为0.0735 W/(m·K),达到最小,抗压强度为1.58 MPa,抗折强度为0.75 MPa,表观密度为0.276 g/cm~3,孔隙率为87.7%,此时粉煤灰泡沫玻璃的空隙结构分布相对均匀且以封闭孔为主。泡沫玻璃孔径的大小与碳酸钠的粒径、发泡温度及压强等因素有关。当碳酸钠的粒径一定时,随着气泡内压强的增大,气泡直径减小;当泡内气体的压强一定时,气孔直径随着碳酸钠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2017年06期 v.53;No.343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 紫砂陶含Fe导热性能研究

    彭虎;王平;匡猛;漆小鹏;简广;简觉非;

    紫砂土以含铁粘土为主要成分,通过成型烧结,重点研究了不同含铁量对烧结后紫砂试样的吸水率、烧结温度和导热性能的影响,通过XRD分析试样物相组成。结果表明:随着含铁量增加,烧结温度逐渐降低,导热系数增加,含铁量为22%时,烧结温度降低到1070℃,导热系数增加到5.52 W/(m·K)。

    2017年06期 v.53;No.343 51-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等离子喷涂工艺参数对Al_2O_3涂层硬度的影响

    朱昱;魏金栋;周燕琴;李小武;孙书刚;倪红军;

    针对等离子喷涂电弧电压、电弧电流、主气流量和送粉量等工艺参数对制备Al_2O_3涂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参数化设计,通过直观分析确定涂层硬度指标下的最佳工艺组合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影响涂层硬度的主次因素排序为氩气流量、电流、送粉量、电压。最佳参数组合为:电弧电压为60 V,电弧电流为600 A,送粉量为25 g·min~(-1),氩气流量为2000 L·H~(-1),最佳工艺组合参数下得到的涂层组织更加致密,硬度为914.6 HV。

    2017年06期 v.53;No.343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 用于水处理填料的超轻粉煤灰陶粒的研制

    赵翔;黄胜;王亚举;杨敬杰;

    以粉煤灰和粘土作为原料制备可用于水处理填料的超轻粉煤灰陶粒。首先对原料组分进行化学组分分析(XRF)和热分析(DSC/TGA);其次对原料进行配比烧制试验、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原料配比和工艺流程;再次,由L_9(3~4)正交试验,得到应用于水处理填料的超轻粉煤灰陶粒的最佳工艺流程;最后对烧制的粉煤灰陶粒进行矿物组成分析(XRD)和微观结构分析(SEM),观察陶粒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以30%粉煤灰∶60%粘土∶2%发泡剂∶5%秸秆粉为原料配比比例,在600℃下预热20 min,1240℃下烧结30 min的烧结工艺下所制备的粉煤灰陶粒具有密度接近于水(1.10 g/m L),表面有显著气孔,内部孔隙发达,适宜微生物的附着和生长的特性。

    2017年06期 v.53;No.343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6K]
  • 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_2SnC块体

    朱红梅;

    以单质Ti、Sn和C粉体为反应原料,利用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法烧结制备Ti2SnC块体材料,研究了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对Ti_2SnC块体物相及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球磨粉体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制备具有较高致密度及硬度的Ti_2SnC块体材料,烧结块体中Ti_2SnC的含量较高,衍射峰强度比值(ITSC/ITC)约为2.4,且块体材料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在不同压力下烧结发现,在较高压力下烧结,所得块体中Ti_2SnC的含量较高,当烧结温度在1000℃时,其密度也接近Ti_2SnC的理论密度。

    2017年06期 v.53;No.343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收藏与鉴赏_陶瓷艺术作品选登

收藏与鉴赏_陶瓷艺术作品选登_云南建水窑彩泥镶填

陶瓷艺术

  • 从汉藏文化融合看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藏瓷的定制——以西藏博物馆明清瓷器精品展展品为例

    徐杰妤;吕子青;

    以西藏博物馆明清瓷器精品展展品为研究对象,从汉藏文化交流角度,看融合汉藏文化元素的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藏瓷精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藏瓷的造型、装饰、色彩的设计艺术特色,感悟藏瓷所赋予藏传佛教的思想。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及对照所拍摄实物图片的方法,研究得出,"梵式和汉式相结合"~([1])是明清时期景德镇官窑藏瓷的主要特点,体现出浓厚宗教色彩和神化的艺术审美特征,形成藏瓷特有的梵式艺术风格。

    2017年06期 v.53;No.34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 论传统粉彩山水瓷画与当代陶瓷色釉的结合

    饶舜;姜芹;

    粉彩是陶瓷艺术中一项成熟的传统技法,而粉彩山水瓷画在结合粉彩本身的材料语言与材料美感的同时又继承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审美意境。在与当代色釉材料相结合之后,产生了新颖的画面语言和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探讨两者之间契合点的同时阐述个人的创作经验,力图通过对两者性质的论述,寻求其可行性。

    2017年06期 v.53;No.343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0K]

古陶瓷研究

  • 浅析“秘色”瓷

    徐李碧芸;李其江;张茂林;吴军明;吴隽;

    在有关中国古代青瓷的研究中,长期以来越窑秘色瓷都备受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关于秘色瓷的立足点—"秘色"—这一本体的涵义,不仅仅是在文献古籍中,时至今日在研究者中也未达成共识。因此,对"秘色"一词的定义在秘色瓷的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从历史文献、出土实物及陶瓷烧造工艺等方面对"秘色"一词的具体含义进行探讨。

    2017年06期 v.53;No.343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中國陶瓷~2017杂志订阅

    <正>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期刊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引领中国陶瓷潮流、开创中国陶瓷先河CHINA CERAMICS《中国陶瓷》创刊于1959年,是我国陶瓷行业最早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刊,由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主管主办,并由华南理工大学和中硅会陶瓷分会协办的国家级大型综合性陶瓷科技期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

    2017年06期 v.53;No.34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