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哲;康佳慧;刘桂华;
通过液相法首先制备得到Cu_2O八面体前驱体,再通过添加Pd离子在液相条件下反应进行表面改性。研究了在不同Pd离子添加浓度情况下对表面形貌的影响,通过SEM及XRD检测分析,制备出棘刺状Cu_2O@CuO-Pd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并对其应用在葡萄糖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添加Pd粒子后样品均得到了较好的表面改性,在Pd离子添加量为2.5 wt%的条件下,得到单分散性好,比表面积发达的Cu_2O@CuO-Pd核壳结构微纳米材料,检测表明在葡萄糖传感器应用中,灵敏度达545.83μA·cm~(-2)·m M~(-1),线性范围为0.01~6.50 mM,检出限为3μM,并具备很好的抗干扰性。
2017年05期 v.53;No.342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7K] - 刘明;许晓颖;
以Ca-Ba-Al-B-Si-O玻璃粉、Al_2O_3粉、熔融石英为原料,采用低温烧结法制备了玻璃/陶瓷系介电陶瓷材料。设计采用添加熔融石英的方法改善玻璃/Al_2O_3材料的烧结,研究了熔融石英对玻璃/Al_2O_3材料烧结性能、介电性能、物相与显微结构的影响。随着熔融石英添加量增加,玻璃/Al_2O_3材料的收缩率、体积密度与相对介电常数减小,而介电损耗增加。添加1 vol%熔融石英的Ca-Ba-Al-B-Si-O玻璃/Al_2O_3材料于875℃烧结良好,显示出优异的性能:收缩率为13.78%,体积密度为3.08 g·cm~(-3),气孔率为0.32%,10 MHz下介电常数为8.05,介电损耗为0.00091,因此该体系材料比较适合用作LTCC材料。
2017年05期 v.53;No.342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3K] - 李靖;张顾平;石庆柱;曹译文;堵锡华;
以低温水热自制ZnO_2和P25 TiO_2为原料,采用低温固相合成法制备纯相ZnTiO_3纳米粉。ZnTiO_3的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通过XRD、FESEM、UV-Vis和PL等进行分析测试。实验结果表明:ZnO_2和P25 TiO_2物质的量之比为5∶4、600℃下煅烧10 h得到颗粒状ZnTiO_3(带隙值为3.49 eV),在290~500 nm处出现较强的发射峰;在60 W日用紫外灯照射K_2Cr_2O_7水溶液的体系进行光催化性能测试,当光照100 min,添加了柠檬酸的ZnTiO_3对K_2Cr_2O_7的还原率为47.1%。
2017年05期 v.53;No.342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 王娇;刘少辉;赵利敏;郝好山;
采用混合碱法制备了立方体状Ni_(1-x)Fe_xO(x=0,0.01,0.02,0.05)纳米粉体,采用SEM、XRD、Raman光谱和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研究了不同浓度Fe掺杂对其形貌、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测量结果表明:少量的Fe掺杂,对其结构及形貌未产生影响,Ni O仍然是Na Cl型立方晶体结构,样品在室温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铁磁性,并且饱和磁化强度随着Fe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析认为样品的室温铁磁性是由于Fe离子对NiO中的Ni的替代,促进了磁性离子键的铁磁性交换作用,从而使其在与反铁磁性交换作用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表现出了显著增强的室温铁磁性。
2017年05期 v.53;No.342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 夏昌奎;雷芳;施鹰;余爱民;肖维勤;余剑峰;
采用湿法共混-高温固相法制备了Pr~(3+)掺杂CaTiO_3(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并采用X-射线衍射图谱、扫描电子显微照片、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衰减曲线和热释光曲线对所得产物的物相、显微结构及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单一钙钛矿相结构。产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为颗粒状固体,表面光滑,棱角清晰,晶粒发育完整。从激发光谱来看,当Pr~(3+)掺杂量低于0.3mol%时,只有O(2p)→Ti(3d)和Pr~(3+)的4f→5d两个激发峰;当掺杂量高于0.3mol%时,Pr~(3+)的4f-4f弱激发峰开始出现。从发射光谱来看,Pr~(3+)掺杂量对发射光谱的强度没有明显影响,均为集中于612nm处Pr~(3+)的~1D_2→~3H_4特征红光发射。衰减曲线测试表明,Ca_(0.997)TiO_3:0.3%Pr~(3+)的衰减速度最慢。从热释光性能分析来看,Ca_(0.997)TiO_3:0.3%Pr~(3+)的余辉性能最好,之后随着Pr~(3+)掺杂浓度的增加,余辉性能逐渐减弱。因此,CaTiO_3:Pr~(3+)及其衍生物有望成为新型高效的红色系长余辉发光材料。
2017年05期 v.53;No.342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9K]
- 陈景华;贾军军;于方丽;
采用氧化锆为基体、活性炭粉为造孔剂及氧化钇作为稳定剂来制备多孔YSZ陶瓷。通过TG-DTA分析制定出多孔YSZ陶瓷的烧结制度,研究了造孔剂的加入量和烧结温度对多孔YSZ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阿基米德排水法、万能试验机、显微硬度仪、XRD及SEM对多孔YSZ陶瓷的气孔率、硬度、弯曲强度、物相组成及微观结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样主要以t-ZrO_2存在,有少许的m-ZrO_2相,说明烧结后的试样基本转化为了稳定的t相二氧化锆;SEM图观察发现,陶瓷孔洞分布均匀且大小接近,孔的数量也比较多;随着造孔剂加入量的逐渐增加,多孔陶瓷试样的气孔率逐渐增加而强度下降,同时烧结温度影响多孔陶瓷的力学性能。
2017年05期 v.53;No.342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5K] - 廖继红;力昌英;钟志成;杨伟;屈少华;
研制了一种添加锌硼玻璃料的新型中温烧结高非线性高电位梯度改性ZnO压敏陶瓷材料。实验发现,低熔物锌硼玻璃料是影响烧结的主要因素。除了能降低该材料的烧结温度外,还能起到掺杂改性作用。该材料具有中温烧结温度、高电位梯度、高非线性系数、低漏电流等优点。1050℃烧成时的主要参数为:电位梯度为566 V/mm;非线性系数为115;漏电流为2.6μΑ。该材料在制造高压或超高压电力系统的优质避雷器产品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年05期 v.53;No.34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 王进;刘璇;张益冰;王军霞;李玉香;
以Cr Cl_3·6H_2O作为三价铬源,采用碱激发和水热法制备了掺Cr~(3+)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研究了掺Cr~(3+)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结构组成、微观形貌、力学性能以及Cr~(3+)的固化机理和固化率。XRD研究结果表明:掺Cr~(3+)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物相组成主要为无定形相,改变水热温度(60~180℃)和Cr~(3+)掺量不会影响其物相组成。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掺Cr~(3+)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且抗压强度随着Cr~(3+)掺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FT-IR和毒性浸出结果表明:Cr~(3+)能够以化学吸附的形式参与聚合反应而被固定,偏高岭土-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对Cr~(3+)的固化率均在99%以上。
2017年05期 v.53;No.342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8K] - 李闻达;周念莺;李云;王年达;张垠;
为了降低Cr~(3+)对环境的危害,研究中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铬绿色料粉体。对前驱体氢氧化铬的合成及其热处理过程进行了探讨。采用XRD、CIE-L*a*b*、FT-IR测试技术对粉体的相组成、色度和物质分子基团等进行了表征。获得了较为完整的制备工艺条件,并且以氨水作为沉淀剂制备的色料前驱体在1100℃高温下煅烧,得到的铬绿色料的色度值(L*=55.62,a*=-11.87,b*=16.19)效果与结晶度较好。
2017年05期 v.53;No.342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 莫庆龙;甘林;苏银蕊;
目前卫浴陶瓷施釉多以人工喷釉和专用设备喷釉为主,其主要弊端有品质一致性差、职业病风险高与推广普及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模块化的自动喷釉系统,然后分析坯体定位模块、坯体输送模块与单机器人喷釉模块的功能及其组合方式,最后通过企业应用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2017年05期 v.53;No.342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黄修林;余娟;
柴烧工艺作为一种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最古老的陶瓷烧制技艺。而现代柴烧不仅仅是一种烧制方式,也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延续与传承。同时它也是陶瓷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技艺,具有见证中国陶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通过对现代柴烧工艺、审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究,浅析现代柴烧的美学价值,希望对柴烧这一传统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寻求更多的可能性。
2017年05期 v.53;No.342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杨超;余斌;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材料在产品设计中应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日用产品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陶瓷材料因其优势特性的实用价值,和具有其他材料不可媲美的艺术效果,被广泛应用于日用产品中,为人们营造了舒适,便捷,高品质的生活空间。对比日用产品设计中陶瓷材料与其他常用材料的特性,陶瓷材料可以弥补其他常用材料在某些方面应用的不足之处。研究陶瓷材料在日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之更好的发挥陶瓷材料功能应用,并在设计中使日用产品符合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获得更深远的发展。
2017年05期 v.53;No.342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徐智明;胡盛;
蓝印花布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它与青花瓷艺术在色彩、纹样、技法等多方面具有显著的相通之处。丰富的蓝印花布元素在青花瓷中的应用必须与青花瓷的材质工艺特性相适应,同时体现出蓝印花布本身的质感并融入现代设计,在弘扬传统文化、拓展当代青花瓷审美表现和市场需求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2017年05期 v.53;No.34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 陈春;周星;
"留白"概念源于书画,而在瓷上绘画领域,对于"留白"技法的运用与传统书画殊途同归。随着当代绘画艺术思维观念的拓展,瓷上绘画开始在"留白"的表现方式上另辟蹊径,体现出更为多元的表达途径。本文通过对陶瓷绘画在留白表现上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征分析,来探究其在传统与现代陶瓷绘画领域中的表现方式及文化内涵。
2017年05期 v.53;No.342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