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川;江伟辉;陈婷;刘健敏;周童庆;
以无水氯化铝为原料、铁粉为铁源、低碳醇为溶剂兼氧供体,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NHSG)法制备铁掺杂刚玉型黄色色料。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CIE色度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以及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铁粉用量与溶剂种类对色料黄度值的影响。结果表明:NHSG法制备未掺杂α-Al2O3的晶型转变温度为1050℃;铁掺杂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刚玉型黄色色料的制备;乙醇较异丙醇和正丁醇更适合作为溶剂;当铁与氯化铝摩尔比为0.05,以乙醇为溶剂可获得黄度值b*为26.73的铁掺杂刚玉型黄色色料。
2016年01期 v.52;No.326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 倪洁;卜景龙;魏恒勇;崔燚;董占亮;刘会兴;张利芳;易卫军;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模板纤维,以四氯化钛-乙醇混合液为前驱体溶液,采用模板浸渍工艺获得Ti O2纤维,在氨气气氛下1000℃氮化2 h得Ti N纤维。利用XRD和SEM研究分析浸渍液种类及浓度和浸渍时间对Ti N纤维的组成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二氯甲烷为溶剂时得到的Ti N纤维交联较轻;浸渍时间为1 min时,纤维连续且表面平滑;浸渍液中Ti4+浓度为0.25 mol/L时获得的Ti N纤维物相较纯,呈圆柱状且内部中空,连续性好。
2016年01期 v.52;No.326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侯英键;陆金驰;闫健;聂泽斌;谢小妍;钟克志;黄运强;
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掺入一定比例的电气石,制备出具有负离子释放功能的微晶玻璃。通过DTA、XRD、SEM等测试技术,探讨了不同的晶化时间对高岭土负离子微晶玻璃的负离子释放量及抗弯强度、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晶化时间的延长,负离子释放量逐渐减少;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则呈现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晶化时间为90 min时,抗弯抗压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
2016年01期 v.52;No.326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王克;王甫丽;薛红丹;刘朴;柏永清;
以界面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Cd S/石墨烯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采用XRD、SEM、TEM、UV-Vis等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界面自组装法不仅合成过程简单,而且制备的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具有较高的可见光催化活性,40 min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可达94%。
2016年01期 v.52;No.326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 李国福;代建清;雷海波;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微粉,详细研究了加料方式和反应时间对粒度和磁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并加的加料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成分偏析,结合设备的耐蚀性,采用并加的加料方式的到得锰锌铁氧体微粉粒度较小,磁性能优良。此时,锰锌铁氧体微粉的D50为1.51μm,σs为55.01 A·m2·Kg-1。在控制结晶反应釜内,锰锌铁氧体微粉的粒度达到饱和的时间比磁性能达到饱和的时间短。
2016年01期 v.52;No.32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 郑占申;何盼盼;顾佳妮;李远亮;侯潇宇;闫树浩;
采用传统固相法分别于1250℃、1280℃、1300℃、1330℃下制备了BaZr_(0.1)Ti_(0.9)O_3+xmol%Fe_2O_3(0≤x≤1.25)陶瓷样品。XRD结果表明,Fe~(3+)掺杂后的陶瓷样品均为钙钛矿结构。SEM表明,掺杂Fe~(3+)后陶瓷的晶粒尺寸减小。随着掺杂量的增加,陶瓷样品的体积密度ρv和介电常数ε先增大后减小,介质损耗tanδ先减小后增大。1300℃烧结,x=1.00%的陶瓷样品介电性能最好,ρv=6.03 g/cm3,ε=4560,tanδ=0.004。
2016年01期 v.52;No.326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 徐磊;任佳乐;李自金;张洪波;旷峰华;任瑞康;
采用浸渍法在多孔氧化铝基板表面依次制备微孔过渡膜和超滤膜,形成具有梯度孔结构的陶瓷超滤膜。详细考察了浸浆次数和烧结温度对膜微观结构和孔径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二次涂膜,在多孔氧化铝基板表面获得了膜厚约30μm,孔径约200 nm的微孔过渡膜,其最佳烧结温度为1200℃;通过一次涂膜,在过渡膜表面获得了孔径小于3.6nm的超滤膜,其最佳烧结温度为1100℃。
2016年01期 v.52;No.32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 辛莹;江伟辉;冯果;刘健敏;张权;吴倩;苗立锋;
以无水四氯化锆为锆源,乙醇为氧供体,金属钇粉为稳定剂,DBE为溶剂,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NHSG)法制备氧化锆纤维。利用TEM、FE-SEM和XRD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助纺剂的种类和用量对溶胶可纺性和样品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老化温度低的聚酯树脂,以老化温度高的环氧树脂作为助纺剂制得的溶胶可纺性更好;环氧树脂用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可纺性溶胶的制备;助纺剂用量为5 wt%时,溶胶可纺性最好,并且可制得表面光滑无裂纹的氧化锆纤维。
2016年01期 v.52;No.326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郭会师;叶方保;李文凤;张卫华;宋聪聪;
以蓝晶石和γ-Al_2O_3为主要原料,采用注浆成型技术和反应烧结工艺制备出气孔率高、强度高、孔径小、并具有针状网络结构的微孔莫来石陶瓷材料。研究了γ-Al_2O_3加入量对烧后试样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针状莫来石可对基体起强韧化作用,并使气孔的有效半径微细化。随着γ-Al_2O_3加入量的增多,试样中原位生成的针状莫来石先增多且后减少,致使试样的显气孔率和常温机械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平均孔径先减小后增大。
2016年01期 v.52;No.326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 张雪峰;陈志强;贾晓林;张明星;吴云;邓磊波;
以山西铜尾矿为主要原料,SiC为发泡剂,粉末烧结制备了泡沫玻璃材料。利用DTA、XRD、电子万能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组成及处理工艺对泡沫玻璃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铜尾矿含量减小、SiC含量增大,烧结温度提高,均导致泡沫玻璃体积密度减小,平均孔径增大;山西铜尾矿含量变化对泡沫玻璃晶相种类没有明显影响,石英为主晶相;以60%山西铜尾矿为主料,1%Si C为发泡剂,在1150℃下保温30 min最终制备体积密度为0.22 g/cm3、抗压强度为1.03 MPa、平均孔径为0.33 cm的综合性能最优的泡沫玻璃材料。
2016年01期 v.52;No.326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董梦云;张骋;蒋丹宇;夏金峰;粘洪强;
以硝酸钙、氟化钾为原料,去离子水为反应介质,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Ca F2纳米粉体,探究了不同预烧温度对Ca F2纳米粉体的形貌和粒径的影响以及不同烧结温度对Ca F2陶瓷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技术对样品的晶相、晶型和粒径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出的Ca F2纳米粉体具有氟化钙萤石结构。采用XRD、SEM等表征手段分析得到Ca F2纳米粉体的平均晶粒尺寸在50 nm左右,粉体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Ca F2纳米粉体的最佳预烧温度是500℃;Ca F2陶瓷的最佳烧结温度是900℃。
2016年01期 v.52;No.326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6K] - 刘阳;李健;
以石英、粘土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高硅质瓷。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不同含量的长石、石英粒度和烧成温度对试样的弯曲强度的影响。利用XRD、S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当长石用量为8wt%,选用D50为12.82μm石英粉料,烧成温度为1320℃时,制备试样的弯曲强度最大为118.2 MPa,试样白度为79.2。
2016年01期 v.52;No.32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 荣敏;顾幸勇;董伟霞;罗婷;范薇;
本课题创新地以库不齐沙漠黄沙、菱镁矿和铝矾土为主要原料原位合成堇青石质低膨胀陶瓷材料。通过测试样品的热膨胀系数,吸水率和抗折强度,结合XRD衍射分析和SEM电镜扫描的方法,探讨不同铝矾土加入量对样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过多的加入铝矾土对降低样品的热膨胀系数不利,当铝矾土加入量为30%时,热膨胀性能最好,其热膨胀系数为3.61×10-6/℃。通过XRD和SEM分析结果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该样品主晶相为堇青石,还有少量的镁铝尖晶石,同时样品内部含有少量气孔和玻璃相所致。
2016年01期 v.52;No.32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 李文嘉;方睿;范玥芸;王钰;
陶瓷产品设计作为文化维度的重要认知路径,可以实现文化观念的表意与外化。立足于禅宗哲学内涵,从禅意美学的思维高度去审视陶瓷产品设计,对传统造物文化进行回溯并对设计观念进行深层反思,探寻器物的深层次精神体验与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以禅意美学情态作为审美框架探索陶瓷产品的诗性塑造方法,以精练的设计语言创造禅意美学观,使陶瓷产品超物质性升华到诗意主体性的存在,完成意与境高度契合的美学意义的价值建构。
2016年01期 v.52;No.326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方莉;
陶瓷印章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古往今来,陶瓷印章虽存世不多,但因其特殊的材质也被重视。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新石器时期,陶瓷印章的"鼻祖"已经出现,随后在唐、宋都出现过陶瓷印章。但在元、明时期,制作工序相对复杂的陶瓷印章已经逐步淡出;说其年轻,在现代,陶瓷印章再次被世人提出,陶瓷印章出现了新的发展局面,其参与创作者越发多,并在现代不断出新,美化及丰富着我们的陶瓷印章艺术,给我们以特殊的美的享受。本文通过对陶瓷印章的概述、意蕴的理论分析来进一步对陶瓷印章审美意蕴进行探索研究,最终使得陶瓷印章的艺术审美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让更多的篆刻艺术家和陶瓷艺术家参与创作,继续弘扬中华传统陶瓷印章艺术的优秀文化,表达当今独特的陶瓷印章艺术气韵与风格,最终使陶瓷印章艺术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6年01期 v.52;No.326 89-9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彭雅莉;李乐;
雷州窑位于雷州半岛,是雷州地区唐至清代窑址群的总称。它与广州西村窑系、潮州窑系并称广东三大窑系[1]。雷州半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得雷州窑瓷器具有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民间色彩。本文从雷州窑瓷器的历史文化背景、装饰表现题材、装饰形式与手法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雷州窑瓷器装饰纹样的艺术特色。
2016年01期 v.52;No.326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 涂彦珣;余雅洁;何炳钦;
环境陶艺是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城市特色的亮丽风景线,标志着城市文化档次的提升。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进程中,环境陶艺既组成了城市规划内容,也构成了城市的小环境。近年来人们的观念随着经济与时代的发展而改变,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城市建设对生态存在一定的破坏性,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文章立足于研究设计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下环境陶艺的功能性,在研究对环境陶艺的设计、建造和改造中充分说明环境陶艺在城市生态文明影响下存在的意义与社会价值,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注入环境陶艺内涵中,丰富环境陶艺理论与设计实践。
2016年01期 v.52;No.326 95-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刘乐君;王新荣;
鸟食罐是我国陶瓷器皿发展中一个较特殊门类,不同时代的烧造技术和时代风尚都在鸟食罐器物上有所反映。从汉代至今,每个朝代的鸟食罐都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文化内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养鸟文化,鸟食罐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鸟语花香皆良友,诗情画意最可人",中国人自古爱鸟养鸟,从文人士大夫到市井百姓,养鸟成了茶余饭后、劳作之余的一种雅趣。养鸟与琴棋书画、虫鸣花香一样,成为人们欣赏自然、享受生活和陶冶性情的不可或缺的乐事。本文着重探讨人们的赏鸟、养鸟情节与鸟食罐器皿产生的必然联系,以及瓷质鸟食罐不同形制特征与功能性关系。
2016年01期 v.52;No.326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袁乐辉;
中国陶艺是20世纪80年代初受西方现代陶艺的审美影响而衍生出的审美形式观念化产物。显然,其创作理念虽颠覆了原有的传统陶艺美学范畴,但走上偏激的艺术观念化与形式革新化的文化语境,背离了传统造物思想与人文美学精神,使得其风格趋向于西方现代化、表象化。然而,在这种"恶意西化"的文化语境下,中国陶艺走向"形式观念化"、"文化偏执化",并且没有实质性的创新进展。面对当下中国陶艺发展的一些问题:陶艺的传统思想丢失、陶艺的轻器重画纠缠、陶艺的材艺美学淡化、陶艺的文化语境失落等方面,需要重视陶艺教育传承的创新、注重陶瓷器物文脉的承载、转向陶艺生活美学的回归,才能建构当下陶艺创作的"古今贯通、中西共融"文化语境与艺术理念,才可获得新生。
2016年01期 v.52;No.326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