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与评述

  • 多孔陶瓷制备新工艺及其进展

    曾令可;胡动力;税安泽;任雪潭;刘平安;王慧;程小苏;

    综述了多孔陶瓷的传统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纤维多孔陶瓷,凝胶注模工艺、气凝胶和木材陶瓷等新兴材料与工艺及其研究进展。分析了多孔陶瓷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7年04期 No.221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研究与开发

  • TiO2改性Al2O3微滤膜荷电性及其对膜水通量的影响

    周健儿;张小珍;汪永清;胡学兵;梁健;

    以硫酸钛、尿素为主要原料,采用均相沉淀法在Al2O3微滤膜孔表面成功制备了一层纳米TiO2改性涂层。采用显微电泳法通过测定Al2O3微滤膜颗粒表面TiO2涂层的zeta电位表征了TiO2涂层改性Al2O3微滤膜表面的荷电性,并探讨了微滤膜荷电性其对其水通量的影响。宏观电泳测试和Zeta电位分析表明,经TiO2改性后,Al2O3微滤膜表面荷电性能发生了明显改变,未改性膜Zeta电位等电点为pH=6.3,而改性后膜在pH=2~12时均荷负电。经TiO2改性Al2O3微滤膜的纯净水渗透通量较未改性时明显提高;当pH=6.6时,经TiO2改性后Al2O3微滤膜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的变化规律与相应的改性Al2O3微滤膜的纯净水渗透通量的变化趋势完全一致,表明微滤膜水过滤通量的提高与改性涂层改变了膜孔表面的电动性质密切相关。

    2007年04期 No.221 7-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锂铝硅系统微晶玻璃的析晶及热处理工艺研究

    赵莹;陆雷;张乐军;王浩;

    制备了Li2O-Al2O3-SiO2系微晶玻璃,采用差热分析(DTA)、X衍射分析(XRD)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手段对该系统微晶玻璃的析晶过程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讨论了热处理温度及时间对微晶玻璃热膨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热处理工艺来控制晶相的析出,析晶初始温度下首先析出的晶相为β-石英固溶体,随晶化温度升高β-石英固溶体转变为β-锂辉石固溶体,可以使样品的热膨胀性能符合要求。获得较小热膨胀系数的热处理工艺为:核化温度620℃,核化时间1小时,晶化温度840℃,晶化时间3小时。所获得的微晶玻璃的热膨胀系数为9.510-7/℃,可作为低膨胀材料使用。

    2007年04期 No.22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羟基磷灰石分解和恢复的研究

    罗民华;徐琼琼;朱庆霞;

    以羟基磷灰石(H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在加热过程中相的分解以及冷却过程和不同气氛的后期热处理对HA相恢复的作用。结果显示:当温度从800℃升高至1200℃,伴随着结晶程度的升高,HA逐渐脱去羟基并转变成缺氧羟基磷灰石(OHA),大约在1200℃左右,缺氧羟基磷灰石发生分解,分解相为磷酸四钙(TTCP)和磷酸三钙(TCP)。慢冷和后期湿气热处理有利于分解相的恢复。在二氧化碳气氛中进行后期热处理时,碳酸根能进入到HA的晶格中,形成以A型替代为主的碳酸羟基磷灰石。

    2007年04期 No.221 15-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α-Al2O3致密化速率与相对密度关系研究

    邵渭泉;陈沙鸥;李达;戚凭;张永成;景悦林;

    通过恒速升温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径及升温速率下α-Al2O3的烧结行为,着重分析了粒径及升温速率对α-Al2O3样品致密化速率与相对密度关系的影响。发现平均粒径为150nm的样品的最大致密化速率对应的相对密度为69.7%,而350nm样品为73.0%。当升温速率为5℃/min时,350nm样品最大致密化速率出现在73.0%相对密度处,升温速率为2℃/min时,为73.8%,最大致密化速率与升温速率无关。

    2007年04期 No.221 1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热处理制度对SiO2-CaO-Al2O3-MgO-ZnO-Fe2O3系玻璃陶瓷析晶的影响

    王玥;田清波;李伟;尹衍升;

    为了探讨热处理制度对SiO2-CaO-Al2O3-MgO-ZnO-Fe2O3系玻璃陶瓷析晶的影响,利用高温熔融法制备基础玻璃,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考察玻璃陶瓷的析晶特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玻璃体系中析出主晶相为锌橄榄石(Ca2ZnSi2O7),部分氧化锌和氧化铁固溶到硅灰石(CaSiO3)中,形成辉石类晶体(Ca(Fe,Zn)Si2O6)。热处理制度对析出晶体的种类影响不大,但是对析出晶体的形态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在随炉升温的情况下,试样表面形成枝状Ca(Fe,Zn)Si2O6晶体,而在内部形成Ca2ZnSi2O7和Ca(Fe,Zn)Si2O6。两种晶体相互交替析出,形成条带状组织。在750℃的保温有利于晶体的整体析出。

    2007年04期 No.221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成型压力对基体体积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影响的探讨

    李方文;吴建锋;徐晓虹;许中坚;滕方雄;

    使用制备多孔陶瓷滤球的同一配方和烧成制度,采用压制成型的方法制备了体积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与滤球相当的片状水平基体,以评价滤球亲油改性后其表面湿润性变化和亲油涂层耐磨性。探讨了不同压力对基体的体积密度、吸水率和显气孔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成型压力增大,基体体积密度增大而吸水率、显气孔率降低。在压力增大的开始阶段,三者的变化幅度显著,随后变得平缓;同时压力的过大或过小也引起基体的开裂。基于这两个因素,最终确定压力为20KN时制备的基体满足要求。

    2007年04期 No.221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 添加剂对BaO-TiO2-Nd2O3系微波陶瓷改性的研究

    吴坚强;熊春华;李亚萍;张璞;

    研究了影响BaO-TiO2-Nd2O3微波陶瓷材料介电性能的机理,通过用Bi2O3和MnO2对BaO-TiO2-Nd2O3微波陶瓷材料进行掺杂改性,得到了介电常数为95、Q×f为4800GHz和τf(谐振频率温度系数)为(4±3)×10-6℃-1的微波陶瓷材料。该材料可用于制作介质滤波器及分米波通信设备用的小型、轻量的片式元器件。

    2007年04期 No.221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探索与交流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陶瓷裂纹釉釉面效果预测模型及应用

    柳炳祥;洪晶;方泽军;程功勋;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巨量并行、结构可变和高度非线性等特点,其建立数学模型并不需要预先知道太多有关问题背景的知识,这尤其适用于陶瓷釉研究中某些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传统数学方法无法分析的情况[1]。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用于裂纹釉的配方性能分析,以釉面裂纹为研究对象,选取了8种釉料的化学成分,在均匀实验设计的基础上,用BP人工神经网络对所得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且用图形化方式直观地表达了出来。根据实验结果,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出陶瓷的釉面效果,从而为研究裂纹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手段。

    2007年04期 No.221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利用陶瓷文化促进景德镇对外旅游业的发展

    江静;余孝平;

    景德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互为一体,相互交融。但是,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和突出旅游特色。通过步步深入的方式,透过对景德镇旅游业的优势分析,导出其精品、特色项目,续以作用分析,结合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利用特色项目来促进景德镇对外旅游业发展的策略。

    2007年04期 No.221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4K]

生产与应用

陶瓷艺术

  • 大自然赋予的创造思维——仿生学在陶瓷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叶萃萃;

    浅析了设计师从大自然的动植物等事物中获得启发,而以仿生的方式进行陶瓷产品设计,分别从形态仿生、功能仿生、结构仿生和材料仿生四个方面举例阐述了仿生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倡导设计师运用大自然给的条件创造出更多好的产品。

    2007年04期 No.221 45-4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 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与中国当代彩绘陶瓷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

    张红霞;孙晨;

    通过从造型、色彩、图案和艺术效果几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与中国当代艺术加彩瓷雕艺术的异同及其内在联系,指出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是中国当代加彩瓷雕艺术的母体和根源,而中国当代彩绘陶瓷雕塑艺术通过发扬景德镇传统加彩雕塑瓷艺术的特色,并为其注入现代艺术的思想和观念,从而使中国加彩瓷塑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2007年04期 No.221 47-4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2K]
  • 青花瓷装饰艺术的构图布局研究

    丁斌;

    青花瓷的装饰图案构图,经历了延续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传承,是历代陶瓷艺人们长期摸索、创造发明的结果,经过大量复制和不断改进而形成各种定型的装饰画面。“青白对比,水路穿插”是青花装饰图案构图中的重要规律。从纹样构图的组织,到蓝、白两色画面虚实空间的配置,都有一定的动势来取得相互间的配合联系,表现出整体的协调、完整和统一。

    2007年04期 No.221 49-5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新安画派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的途径

    丁晓青;孙仲萍;

    直接从新安画派画家作品中吸收营养;其次是以程门为代表的新安画派画家直接到景德镇画瓷器、创立浅绛彩,便利了景德镇陶瓷绘画吸收新安画派的营养;最后是在新安画派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些徽商及他们的后代从事瓷绘艺术,他们无论是书画作品、还是瓷画作品都吸收了新安画派的营养,当他们在景德镇成名成家后,别人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这是一种间接的新安画派影响景德镇陶瓷绘画方式。

    2007年04期 No.221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陶瓷书法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

    沈文中;

    中国书法艺术运用于陶瓷装饰有着悠久的历史,她不但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元素,突破了图案和绘画的单一模式,而且增强了陶瓷工艺的形式美与意境美。

    2007年04期 No.221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陶瓷绘画的具象与抽象

    诸葛伟;诸葛阳;

    在陶瓷绘画中,尤其是在釉下彩、颜色釉等综合装饰绘画中,具有意象基础的抽象绘画抽象味越浓,意象性更大,给予观众的创意空间更为广阔,当然,其中有一点具象的影子更好。但是,陶瓷绘画的无论何种形式不能损害和掩盖陶瓷本身的自然属性,天然的物理化学之美和人工技艺运乎其中之美,此为陶瓷之大美,而陶瓷绘画只是此大美之附丽、发展而非掩盖,陶瓷绘画不能不顾陶瓷之整体美而独唱主角,尤其是陶瓷装饰中的具象绘画更宜注意。陶瓷艺术的本质属性决定,是具象还是抽象,还是两者之间,各有不同,但笔者倾向于两者之间,并喜爱哪些更有抽象味的陶瓷装饰。

    2007年04期 No.221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陶瓷设计装饰中的简洁美

    汪美丽;

    简洁设计装饰风格在陶瓷工艺审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依然被大力提倡,其意义、作用及发展对当今陶瓷设计师而言,亦是一个新的值得探讨的课题。就陶瓷艺术发展而言,简洁的形式走向,是艺术自身进步的表现,也是适应现代人心理需求的必然结果。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新品,应是现代陶瓷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之一。

    2007年04期 No.221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 青花陶瓷风格与民族精神文化

    彭怀松;邹燕;

    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功后,陶瓷绘画进入崭新的时代,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的瓷都。元青花瓷质细洁而色白,釉下彩的蓝色彩绘,幽青可爱,造型雄浑,图案装饰雅俗共赏。具有典型的中国民族特色,它契合了我们民族精神文化。

    2007年04期 No.221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欣赏陶艺缺陷美

    林旭;

    从坯泥材料的混合变性,添加各种有机或无机材料所形成的材质去欣赏缺陷美;也可以从制作过程中坯料干湿程度的控制,造型弯曲、撕裂变化的肌理美去欣赏工艺缺陷美;也可以从釉料的混合、厚薄所形成的斑斓色彩去欣赏釉料窑变的缺陷美;陶艺缺陷美为陶艺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给现代陶艺带来了艺术新的活力,让人们有步入另一片艺术新天地的快感。

    2007年04期 No.221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论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色彩

    吴天麟;

    装饰是美化主体的手段,是给予人们视觉刺激的方式,又是社会文化观念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常常被看做是一种象征符号,标志着一个人所信奉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从装饰色彩的根源—中国思想文化入手,分析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装饰手法及色彩表达,提出了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发展中装饰色彩的新特点。

    2007年04期 No.221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走向未来的建筑陶瓷“时装化”设计

    卢杰;

    陶瓷艺术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发展有极大影响,陶瓷艺术中的创作手段,离不开对陶瓷材料的工艺利用及科学创新精神。建筑陶瓷“时装化”是在传统室内装饰上改变原先的瓷砖表面已成型样式,集艺术家、设计师、市场代理商和客户为一体,注入新的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把构筑了陶瓷装饰艺术风格的多样型态带进社会大众生活,力图再现一种新的设计元素和文化特征。

    2007年04期 No.221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从人性空间的设计角度浅谈环境陶艺

    袁乐辉;

    生存的艺术化与艺术的人性化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趣味趋向,美化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美化人类自我生活,成为现代人们的重要渴求。环境陶艺作为一门公共艺术不仅要迎合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提供给人们一种愉快、轻松和自然的生活空间,还满足人类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人以“人性化”的关怀。主要从人性空间的设计角度浅谈环境陶艺。

    2007年04期 No.221 70-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古陶瓷研究

信息集锦

收藏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