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娟;周健儿;马玉琦;邓义群;
采用溶胶-凝胶法,添加适量的矿化剂V2O5,在1300℃以下,合成微米级ZrO2·SiO2涂层。研究了矿化剂添加量、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等因素对ZrO2·SiO2合成以及涂层抗酸腐蚀的影响作用关系,为ZrO2·SiO2涂层的合成与制备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
2006年11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 丁彦;郭露村;
将烧结的Al2O3/PSZ(3Y)陶瓷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进行热处理,对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试样致密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热处理前后材料中的各晶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560℃烧结的Al2O3/PSZ(3Y)陶瓷材料,经1100℃热处理6小时后其抗弯强度达到680MPa,比未处理试样的强度提高了近30%。热处理后基体中出现的不同晶格常数的四方氧化锆晶相对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利。
2006年11期 6-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 余筱勤;戴哲敏;沈敬华;
在陶瓷墙地砖的边缘检测过程中,图像在采集、转换和传输中不可避免的会引入噪声,产生降质而影响检测结果。介绍了一种基于小波去噪的陶瓷墙地砖边缘检测方法,对墙地砖图像采用小波去噪后再进行边缘检测,其结果较好地满足了检测要求。
2006年11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 曹建新;曾令可;税安泽;刘平安;王慧;刘艳春;
综述了超临界流体应用于制备超细粉体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成果和应用前景。介绍了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RESS)法,超临界流体抗溶剂(GAS)法,超临界气体抗溶剂沉淀(PCA)法,超临界逆向结晶(SRC)法,超临界流体渗透(SFI)技术,超临界干燥(SCFD)法和超临界流体化学反应法等,近年来开发的一些新方法和新工艺。分析了这些新工艺新方法的原理、特点、技术上的可行性、应用前景、目前达到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等。
2006年11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 税安泽;王书媚;曾令可;刘平安;程小苏;王慧;
介绍了中国氮氧化物的污染现状和目前实际采用的治理技术,简单阐述了这些技术的利弊。综述了微波诱导催化炭还原技术处理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的原理以及国内外在利用微波技术处理氮氧化物的研究现状及该技术存在的问题。
2006年11期 16-1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 于长凤;朱小平;张脉官;凌青;戴静;
采用溶胶凝胶法浸渍提拉工艺制备透明导电膜,并考察了Sb3+的掺杂量、膜的厚度、热处理温度对薄膜电阻的影响,以及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薄膜透过率的影响,制得透明导电膜的电阻率最低可达ρ=16×10-3Ω·cm,薄膜连续性、致密性好,平均透光率达到90%以上。对所制备的透明导电膜用XRD、FT-IR、SEM、TEM进行了分析表征。
2006年11期 18-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 王凯;
艺术家要做的事是去发现天然美,再用自己的雕刻技巧以补造化之不足,使自然造化所蕴涵的形象在稍加雕凿后得以完美的显现。用这种方法做的作品,它的诞生意味着庄子的以天然美取胜和霍去病墓雕塑的重天然美稍事雕刻的思想在创作实践中成功完美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而这种方法至今可以说在我国现代以陶瓷塑造人物的领域内无人探索与尝试。
2006年11期 45-4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龚保家;李青;
中国陶瓷艺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近代,传统陶艺在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出现了现代陶艺,传统陶艺是现代陶艺的根基.在分析了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对现代陶艺如何走与传统陶艺相结合的道路进行了探讨。
2006年11期 47-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陈杰;孟庆勇;
陶艺与自然的对话,说到底还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的参与。论述了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崇拜自然、关注自然,、心系自然和回归自然的原始发生,并在这发生对话过程中陶艺的创造,从而回归到人类的终极关怀—人与自然对话和创造的永恒。
2006年11期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廖志英;乐茂顺;
国画是用毛笔、墨和颜色,在特制的宣纸上作画。画法主要有工笔、写意两大类,分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等。瓷坯上的装饰技法有粉彩、古彩、新彩和青花等。瓷坯上作画在借鉴国画技法的同时,也必须掌握陶瓷的独特工艺性,使国画技法能在陶瓷创作中灵活应用。
2006年11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 王霁轩;
就景德镇“四大”优秀传统名瓷定义,从历史、艺术、学术和现状的客观角度分析指出“青花、古彩、粉彩、颜色釉”才是景德镇“四大”优秀名瓷。
2006年11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 朱金华;黄焕义;
借景手法运用于室外环境陶艺设计,是对环境陶艺环境观念的强化。设计室外环境陶艺作品时,结合陶艺的材料特点和成型手段,采用不同的借景手法,使陶艺与其所处的自然空间相互延伸与渗透,以达到最佳化的艺术效果,形成深远优美的意境。
2006年11期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 张行舟;
随着现代陶艺介入环境空间,功能性环境陶艺不断出现在公共场所中。从功能性环境陶艺的运用范围入手,在不同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深入挖掘和探讨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两者更好的融合所产生的功能性陶艺的美学意境。
2006年11期 58-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张学文;张莹;
许多收藏家对景德镇的古瓷收藏有很深的研究,却对景德镇当代的瓷器收藏了解甚少。通过对景德镇当代陶瓷收藏的意义、价值、方向和鉴赏的分析,指出景德镇当代陶瓷收藏的可取性,为收藏界开拓了一条新的收藏之路。
2006年11期 60-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 吴兴安;徐小红;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环境陶艺走入生活成为现代陶艺发展的趋势。环境陶艺是现代环境大力改善和现代生活需求的产物,是现代人不断提升的审美趣味需求。以环境陶艺在现代生活中的艺术表现为切入点,探讨了环境陶艺的审美特点以及与现代生活、空间表现的相互关系,论证了环境陶艺以不同形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重要意义。
2006年1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 吴秀梅;
彩陶是人类最原始的实用工具,彩陶纹饰也是人类最初的审美表现。圆涡纹作为彩陶装饰纹样的一种具有其本身的象征意义。从彩陶纹饰入手引出圆涡纹并从圆涡纹最初形成的起源及原始崇拜的三个方面,即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与原始审美的关系来论述圆涡纹在彩陶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2006年11期 65-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欧阳景山;2006年11期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 熊青珍;
对梅州大埔陶瓷和佛山石湾陶艺在地理环境、造型和装饰方面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了两地陶瓷艺术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优势下,形成的独自鲜明的艺术效果,使人们领悟到两地不同陶瓷的艺术之美。
2006年11期 6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熊微;
在对设计概念的历史变迁和现实认识做出详尽分析解读的基础上,着重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和环艺设计等几方面,具体探讨了设计的创造性所在。并在设计的起点、方式、过程和结果的追寻中,将设计理解为一个“由创意思维始,至造物文化终”的过程。从而得出设计的本质性是创意文化性的结论。
2006年1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 覃福勇;
西方世界已经历了百余年的现代陶艺发展历程,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陶艺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改革开放这样的一个历史环境背景下产生的。受大量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和西方现代陶艺影响的中国现代陶艺创作,至今难免不受西方后现代艺术其表面形式所吸引与误解。
2006年11期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 于水红;宁钢;2006年11期 75-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