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在日用陶瓷生产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及其相应措施——答安徽省某日用瓷厂
刘秉诚
摘要(Abstract):
<正> 一、主要体现形式节能在日用陶瓷生产中的主要体现形式将是: ①生产最优产品并保持最高的一级品率。②选用充分对口高效能源(既非不足,又无余量)。前者从价值工程出发(V=F/C,其中,V—Value价值,F—Function功能,C—Cost成本),后者是终极经济效益的一种用得其所并恰如其分的优化。国家既不允许建立专门生产副次品的工厂;更不会同意将珍贵的“能”不尽其用。要达到上述要求,尤其是提高大生产中的一级品率,原则上就必需保证一切生产过程或每一工序活动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里都能够做到“均匀”和“稳定”。这实质上是一个“消灭薄弱环节、避免浪费、提高可靠性”的概念,不能“以一眚而掩大德”,以一点黑斑而累及全洁白面,以一个隐患而影响整体强度,否则就意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刘秉诚
DOI: 10.16521/j.cnki.issn.1001-9642.1982.05.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刘秉诚:《所望于轻工系统大专教材“陶瓷工艺学”》载《瓷器》1980年4期,31页。
- (2) 郭演仪、王寿英、陈尧成:《中国历代南北青瓷的研究》载《硅酸盐学报》第八卷第三期(1980) ,241页。
- (3) 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炉教研组:《普通冶金炉》下册(1960) ,72页。
- (4) П.С.马梅金:《耐火制品》中译本(1960) ,398页。引Л.А.Плотников 3,104~109,1951。
- (5) G·皮尔茨:《关于配合原料设计隧道窑问题》西德《Ziegelindustric》1961年第10期330~332页,中文摘译载《建筑材料》1964,1期,10页。
- (6) 同(4) ,398页。
- (7) 刘颖:《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几个问题》最后两个段落。载《人民日报》1982年6月6日第三版。
- (8) 刘秉诚:《对目前轻工系统大专教材“陶瓷工业热工设备”的几点期望》载《瓷器》1980年1期,58页。
- (9) 广东省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小成套自控装置控制烧窑效果好》载《瓷器》1980年2期14页。
- (10) 孙锡铭、洪铨、彭志宏、敖镜秋《台车窑烧炼过程自动控制试验总结》载《景德镇陶瓷》1981年1期,56、 57页。
- (11) 胡智荣:《隧道窑自动控制参数的选择及其方案的确定》载《湖南陶瓷》1980年1期28~33页。
- (12) 宋(?):《论火焰隧道窑预热带加热不均匀的原因》载《景德镇陶瓷》1981年1期,28页。
- (13) [波兰]R.Blahut:《烧成硅砖用隧道窑的开工》载《Szklo i Ceramika》1964. 9。247~250页。《国外耐火材料》1965年4期,23~26页有中译文。
- (14) 全国日用陶瓷工业科技情报站:《英国陶瓷设备制造商协会代表团来华技术座谈小结》(1978) ,109页,图6-4,110页。
- (15) 同(12) ,32页。
- (16) 樊蒲:《日用陶瓷隧道窑的节能途径》载《中国陶瓷》1981年2期,10页。
- (17) 中国工艺土产贸易考察团:《赴西德、荷兰、英国考察陶瓷生产情况汇报》(1979. 7) 。湖南省日用陶瓷科技情报站翻印本(1979. 8) ,13页。
- (18) 同(14) ,110页。
- (19) 同(12) ,57页。
- (20) 大石信男:《关于陶瓷生产技术的现代化问题》载《窑业协会志》1963年7期,C340~C343页。《陶瓷(建筑译丛)》1964年4期40页有中译文并图。
- (21) 醴陵瓷器工业公司生产技术科:《日本专家来醴陵瓷业技术交流座谈纪要》(1979年6月),8页。
- (22) 唐山市陶瓷工业公司:《技术座谈纪要》1979年5月,8页。
- (23) 同(8) ,58页。
- (24) 中国陶瓷代表团:《日本日用陶瓷工业生产技术考察报告》(1965,7) ,附录。
- (25) 辽宁工业建筑设计院:《燃油设计参考资料》(1973) ,221页。
- (26) 同(25) ,243页。
- (27) 国营景德镇瓷厂:《97米焙烧日用瓷隧道窑介绍》(1964) ,4页。
- (28) 吴海山:《对景德镇烧瓷煤气化的几点看法》载《中国陶瓷》1982年1期,7页。
- (29) 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日本陶瓷器技术考察团来华技术座谈纪要》(1978. 10) ,14页。
- (30) 樊蒲:《对日本部分日用陶瓷窑炉考察情况的汇报》(1979,5) ,载景德镇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科技信息》(1980,3) ,4、 22、 24页。
- (31) 同(30) 。
- (32) 同(14) ,111页。
- (33) 钟香崇:《积极发展耐火纤维制品为节约能源作贡献》载《耐火材料》1981年5期,2页。
- (34) 同(27) ,11页及附订之“隧道窑工作原理图”。
- (35) [苏]А.И.阿弗古斯契尼克等:《关于隧道窑中烧成瓷器的冷却制度》载《玻璃与陶瓷》1974年第8期、译文载《日用陶瓷窑炉译文集》(1977) 78~83页。
- (36) 高压电瓷考察组:《西德高压电瓷工业生产概况》载《电瓷避雷器》1975年1期,7页。
- (37) 同(8) ,59页。
- (38) 刘秉诚:《日用瓷烧还原焰的问题》载《瓷器》1965,4。24页。
- (39) 陈海波、贾杰民、罗正顺:《湖南陶瓷烧成的几个问题》载《中国陶瓷》1982. 2。07、 08页。
- (40) 江苏省(瓷器)隧道窑热工技术考查报告:《江苏省各瓷厂隧道窑生产简况》载《江苏陶瓷》1975年第2期,4页后附表一。
- (41) 同(29) ,12页、15页。
- (42) 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日用陶瓷赴日考察报告》(1979年7月),4页。
- (43) 轻工业部日用陶瓷考察代表团《英国日用陶瓷生产工艺及设备考察报告》(1978年9月)7~8页。
- (44) 日用陶瓷赴捷考查组:《赴捷考查专辑》载《山东陶瓷》1979年1期,13页。
- (45) 赴美国陶瓷考查小组:《三、考查美国PICKARD瓷厂报告》载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科技情报站《陶瓷参考资料》第35期(1982年1月20日),6~7页。
- (46) 同(30) ,2页、6页、7页、8页。
- (47) [西德]W.哈姆斯:《细陶瓷的快速烧成》载《景德镇陶瓷》1975年2期,66页。
- (48) [西德]H.绍尔:《彩、素釉烧瓷器的快速烧成》载[西德]《国际陶瓷评论》1972年第4期第296页。译文载《湖南陶瓷》1975年1期,24页。还可参看《山东陶瓷》1979年1期,13页。
- (49) 林钢:《国产电子计算机质量提高》
- 载《人民日报》1982年6月7日第二版。
- (50) 刘秉诚:《日用陶瓷生产窑炉选型试议》载《景德镇陶瓷》1980年1期5~6页。
- (51) 同(29) ,14页。
- (52) 同(29) ,16页。
- (53) 淄博瓷厂技术科:《推广薄壁匣钵,提高窑炉热效率》载《山东陶瓷》1978年1期,56页。
- (54) 《刘振群同志在陶瓷节能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总结》1982年4月23日,7页。
- (55) П.П.布德尼可夫:《陶瓷和耐火材料工艺学-细陶瓷工艺学》中译本(1958) ,164~165页。
- (56) 刘秉诚:《论我国日用陶瓷厂的燃料类型》(1981) 。内引: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日用陶瓷赴日考察报告》(1979年),4页。山东陶瓷技术考察团:《日本陶瓷工业生产技术状况》(1979年),17页、21页。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日本陶瓷器技术考察团来华技术座谈纪要》(1978) 。轻工业部日用陶瓷考察代表团:《英国日用陶瓷生产工艺及设备考察报告》(1978年),7页。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英国日用陶瓷工业来华技术座谈资料》(1978年),107页。日用陶瓷赴捷考查组:《赴捷考查专辑》载《山东陶瓷》(1979年)1期,13页,34页。
- (57) [美]W.特林克斯等:《工业炉》中译本下册(1979) 8~9页、12~14页。
- (58) 吴仲华:《从能源科学技术看能源危机的出路》(1980) ,64页。
- (59) 同(39) ,08页。
- (60) 同(56) 。
- (61) 缪长荪《可供日用陶瓷隧道窑使用的常压固定层煤气发生炉》载《中国陶瓷》1981年2期,50页。
- (62) 同(3) ,158页。
- (63) 同(57) ,上册(1978) ,416页。
- (64) [德]保尔.爱克斯坦等:《陶瓷的烧成》中译本(1960) ,9页。
- (65) F.H.杜杰洛夫:《烧结陶瓷材料的烧成》中译本(1959) ,75页。
- (66) 同(64) ,20~21页。
- (67) 上海化工研究院技术情报室译:《工业用煤球的制造技术译文集》(1978) 。
- (68) 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研究所、陕西省化肥工业研究所:《粉煤成型及其应用基本知识》(1976) 。
- (69) 福建省化工局组织编写:《石灰碳化煤球及其应用》(1977) 。
- (70) 同(61) ,51页。
- (71) 同(61) 。
- (72) П.С.马梅金:《燃烧室及干燥器》中译本上册(1956) ,234~252页。
- (73) В.П.林切夫斯基:《燃料及其燃烧》中译本(1958) ,321页。
- (74) 同(64) ,66页。
- (75) 同(57) ,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