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An Opinion on Henan Jun Ware and Copper Red Glaze
李兵;杨素;
摘要(Abstract):
钧瓷,由"钧台"而得名,始于唐朝,成熟兴盛于宋代.由于铜的引入,突破了单一铁还原窑变的青瓷界限.我们综合分析了古钧、仿钧及历代铜红釉64个样品的分析数据,结合工艺试验结果,从化学组成及其他的角度探讨了古今钧釉和历代铜红釉的异同,研究了"钧台窑"胎用原料的源流,其结论:1.光泽柔润似玉,彩色灵活多变是宋代"钧台窑"的独特风格,它是由釉的化学组成和特殊烧成工艺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古钧釉中磷、钛、硅、铁、钙含量均较高,这是造成釉系液相分相和产生气泡的内因.由于"钧台窑"特点,决定了它的烧成工艺必然是低温、慢速、气氛变化大而快,从而给釉的液相分离和残留气泡及产生多种彩色创造了条件;由于多种液相的分相和气泡的综合光学效应产生了柔润的光泽;由于还原气体成份变化大和快故而产生了灵活多变的彩色.2.釉面平滑光亮,彩色鲜艳纯正单一,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特点.它是因釉内引入了高温熔块,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并采用高温快烧和控制稳定的还原气氛烧成的综合效果,是近代铜红釉发展的一种趋势,既有利于批量生产也方便了对铜红釉的理论探讨.3.氧化亚铜和两价铜离子是钧瓷釉的主要呈色因素.铜红釉的呈色是铜铁混合还原的结果,其呈色效果与铜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包括粒度与液-液分相后铜铁的局部富集)有关.4.对"钧台窑"制坯用料的推断从"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临汝大峪店、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出土的古瓷胎中铁、钛的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他们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从而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瓷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s): 李兵;杨素;
DOI: 10.16521/j.cnki.issn.1001-9642.1990.05.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李民著,《夏代文化》
- [2] 《金史地理志》
- [3] 赵青云,"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文物》1975年第六期
- [4] 田松山等,《对九十六处古钧窑遗址的初步调查.浅谈钧台窑的艺术成就》,内部资料
- [5] 杨文宪,"铜红釉"P26-38《景德镇陶瓷》,1976年第2期
- [6] 刘凯民,《钧窑釉的研究》
- [7] 杨文宪,"钧瓷与铜红釉",《河北陶瓷》81年第2、 3、 4期,82年第1期
- [8] 周仁、李家冶,"中国历代名窑陶瓷工艺的初步总结"《考古学报》1960年第一期
- [9] S.F布郎,F.H诺尔顿"铜红釉的呈色机理"(刘凯民译)《山东陶瓷》,78年第1期
- [10] 陈显球等,"铁红釉的液相分离",《瓷器》1979年第3期